今年上半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国家部委重组浪潮中转由教育部牵头管理,被中央科技委认定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科技创新平台,也是新认定的1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随即,教育部各级领导开始密集调研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省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以各种形式展开了相关调研。新时期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应当从何处发力?
本文是郑大科技园创新政策研究室受邀在“2024年大学科技园专题会暨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以《新时期关于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的思考与分享》为主题,围绕教育部近期下发的相关文件指导思想,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尝试从“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所作的报告分享,现摘录刊发,以飨读者。
新时期的大学科技园为何一定要推进重组重塑?这个问题要从近几年国内高校的成果转化率说起。《中国专利年度调查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显示:我国2021年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5.4%,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刚刚达到3%、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3.8%。
注: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是指用于生产出产品并投放市场的专利件数占所拥有有效专利数量的比率;发明专利实施率是指用于实际生产(未投放市场)、许可或转让的专利占所拥有有效专利的比率。
2022年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上涨1.3%),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3.9%(上涨0.9%:其中重点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4%;普通本科院校为3.0%;专科高职院校为0.9%)、专利实施率16.9%(上涨3.1%)。而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2021年达到了46.8%,2022年上涨到48.1%,是同期高校数据的近12-15倍。
2023年3月,“千校外企”协同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出席并作了题为《强国建设 高校科技何为》的致辞。就高校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他提出高校科技要“转变学风、真做真为”,鼓励开展概念验证。以此为契机,郑大科技园按照“三个相结合”(与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与青年科研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结合)的原则,以争创河南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为目标,积极布局谋划相关工作。2024年2月,河南省主动汇入概念验证创新平台建设“新潮”,省科技厅正式印发《河南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8月,郑州市科技局经过前期筹备和酝酿,发布了《郑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并公布了郑州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试点单位名单,郑大科技园名列其中,获批生物医药概念验证中心。
经过这段时期的工作探索,从郑大科技园自身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比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功能定位和要求,仍有很大上升空间,这大概也是2023年前后大部分高校科技园开展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我们可以从2023年的数据里窥见一斑。去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1.3%,首次突破50%,其中,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1.0%、57.9%、53.9%和33.8%。高校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在报告中没有显示,取而代之的是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这个数字是39.7%,其实施的主体应当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研究梳理我们认为,高校成果转化工作高质量开展的未来走向在于,如何推进学校基础研究能力与中、小型企业技术发展需求深度结合,以及如何更高效地导入社会创新资源,精准链接应用场景,从而牵引高校科研价值观重塑,推动产学研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以这个视角来观察,在高校或者高校周边,有哪个机构能够有效衔接学校与社会创新资源?又有哪个平台能够大量汇聚中小微企业乃至它们产出的技术需求?相信大家的目光会自然地投向大学科技园。
与此同时,教育部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科技园目前存在诸如定位把握不准、大学属性缺失、科技含量不足、园区功能薄弱等问题。有几个数据特别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大学科技园年均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仅为7个;二是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自有发明专利只有0.38个;三是大学科技园服务型收入占比平均为22%,近60%的大学科技园房租及物业收入占比超过50%。
整体来看,高校成果转化率近年来不尽人意,而大学科技园又未发挥出预期的平台功能,大学科技园的重组重塑就这样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到来了。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瞩目,2023年以来,国家和地方近期有多个相关政策出台,对新时期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指导要求。
(一)各地对新时期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政策支撑
2023年8月,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新时期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首次有政府部门提到了“新时期”、“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这几个关键词。《指导意见》从增势赋能、能力提升、产业培育、融合发展、开放合作等五个方面,提出19条重点任务。把大学科技园定位为紧密依托高校的学科、人才等条件,服务高校资源集成与开放、推动高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性平台。
2024年1月,上海印发了《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园专业化建设、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优化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拆分出了12条具体举措,把大学科技园定位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首次提出“支持高校建立技术转移融合机制,推动大学科技园融入高校技术转移体系,鼓励采用成果转化专员、人员兼职、双聘双挂等形式,推动校内外专业化队伍强耦合”。
2024年5月,湖北省印发《湖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6年)》,出台了15条重磅措施促进成果转化,明确提出“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对过往利用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自主创办企业进行合规整改”、“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赋予其管理和转化科技成果的权利,明确其参与转化收益分配方式及比例”、“高校、科研院所可在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的经费用于奖励技术经纪人”。在过往职务成果转化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技术经纪人奖励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参考和支撑。
2024年7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其中,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指出“探索实施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按时间周期、类型、阶段进行整体考核,不再单独进行考核”;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指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单位留存部分,可以用于技术转移机构的能力建设,对技术转移人员给予奖励并单列管理”。对大学科技园代表学校开展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和推进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层面,提供了政策参考和支撑。
(二)教育部对新时期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具体要求
2024年1月初,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调研五所双一流高校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做好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重组重塑后的大学科技园应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为赋能产业行业发展的未来科创园。首次释放了“大学科技园重组重塑”的信号。
9月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学习时报》撰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指出高校集聚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必须更加突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技变革的目标导向,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进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建立“枢纽+节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网络体系,引导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
9月14日,教育部举行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启动会,意味着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成立。这也是教育部以区域中心为枢纽、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中心+节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总体设想的正式探索和实践。
通过上述观察,我们认为,新时期大学科技园的核心使命已经开始发生转变。
一方面,在现行管理办法中要求的“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大职能基础上,更加聚焦主责主业。服务高校师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转段升级时期的三大核心功能。
另一方面,如何发挥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优势,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更好地集聚优势高校和创新资源,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支撑师生创新的“双中心”,实现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成为打造国家大学科技园“升级版”的重要课题。
(一)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现状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1年起步探索、1999年建设试点、2001年首批认定,经过30多年建设发展,共认定了11批、139家大学科技园,规模日渐扩大、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成绩。目前,139家大学科技园覆盖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依托252所高校,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
(二)省内(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现状
河南省自2004年汇入大学科技园建设浪潮以来,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共建设有20家大学科技园(其中16家省级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形成了“郑洛两地集中分布、政府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数量在中部地区位居上游(仅次于湖北省的5家),在推动河南省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
按照2024年3月以来国家、省市各部门对大学科技园的密集调研情况,我们认为新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近期即将到来,未来2-3年内,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50家左右,对于河南省来讲,这意味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届时省内至少有2-3家大学科技园有希望冲击新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名额。
(三)新时期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思考
建议紧扣主责主业,重点围绕发展模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孵化“修炼内功”,把握大学科技园重组重塑的历史发展机遇,推动省内大学科技园实现转段升级。
1.发展模式创新
一是建议结合各自科技园及依托建设高校或政府的特点,按照“管委会+二级机构+运营主体”的模式尽快完成大学科技园体制机制改革;
二是加快融入学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体系,要充分发挥科技园公司作为市场化主体运行机制灵活、结合市场紧密、创新资源汇聚方面的优势,主动与学校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从成果创造和培育源头切入,构建校内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生态,做好成果转化承接“首站”。
2.科技成果转化
按照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过去几年高校成果转化的主管部门应当是技术转移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校内内设机构或者是高校全资拥有的技术转移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公司。按《意见》要求,高校要赋予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和转化科技成果的权利,授权机构代表高校和科研人员与需求方进行成果转移转化谈判。但从省内的视角来看,能够与《意见》要求高度重合的不多,应该说依靠科技处或者科研院以行政手段推进成果转化工作的占大多数,这与成果转化工作的本质实际上是割裂的。
回顾传统高校成果转化成功案例,有点像武侠小说的模板:一名天赋异秉的科学家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经过多年产学研积累,久病成医,修炼成了产业专家,打通了任督二脉,成就了一段成果转化佳话。但如果追溯他的成长历史,我们往往会发现,产学研前期积累的周期通常能达到5-10年,甚至更长,本质上是可遇不可求的,难以形成模式去复制,更遑论构建生态、生生不息了。
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成果转化的核心是人才,基础是平台。建议省内大学科技园构建“3+3成果转化机制”,重点打造“3支团队”和“3个平台”。“3支团队”即“专家教授团队”、“概念验证团队”和“技术转移团队”,前者以科研人员为主,负责基础研究积累;第二者以产业金融专家为主,负责成果熟化检验;后者以专业服务人员为主,负责应用场景匹配。“3个平台”即校企研发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前者负责承接专家教授团队;第二者负责建立概念验证机制;后者负责汇聚区域技术需求,并建立常态化的供需对接机制。
总而言之,产业创新人才和平台构成了大学科技园代表学校开展成果转化的底色,二者缺一不可,而最终成果转化一定要牵引校内科研价值观重塑、反哺特色或一流学科建设,才能形成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态的闭环。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科技园未来作为主要力量协助开展高校成果转化工作,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3.创新人才培养
建议省内大学科技园主动开展校内布局,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双创学院或学生处、校团委、研工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等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深入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较好的院系、社区搭建大学生创新基地,与大学科技园布局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做好衔接,努力构建管理部门协同、“院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的贯通“教、学、做、创一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推进大学生科创园建设。
4.科技企业孵化
建议省内大学科技园未来的科技企业孵化要构建分级管理、梯度培育体系,重点应放在孵化高校师生创新企业方面,要优先支持学校老师携带成果转化落地。同时以高校主导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园区企业规模不宜过多,应更加注重企业质量,尤其要引导与学校特色或一流学科相关的成果转化企业形成生态集群,重点孵化一批未来特征明显的高成长企业。同时应做好与政府主导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及产业园区、高新区之间的衔接,用好政府资源,助力企业成长壮大。
5.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路径
一是校地协同联动,在中原地区构建“主副协同、多点支撑”的大学科技园建设格局。建议强化高校与地方的协同联动,立足郑州、洛阳各有两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深厚、战略作用突出的优势,将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科技园培育成为科技创新核心增长极、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和企业集群培育壮大地,构建创新核心圈层、产教融合圈层、产业培育圈层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布局“一主一副”两地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突出中心在全省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一批省级大学科技园能级提升,形成 “2+2+N”大学科技园规划体系和“主辅协同、多点支撑” 的发展格局。
二是推进双中心一体化融合发展,争创中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承载,抢抓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以郑州的省会首位度强化资源聚合,导入洛阳产业集聚优势,推进主副双中心一体化融合发展,探索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升级版”——中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教育部主导推进的大学科技园优化重组工作交出“河南答卷”,为我省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时代打造中部一流、国内知名的“科技创新”样板和名片。
河南省应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大局,深刻把握新时期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大学科技园重组重塑战略机遇,努力建成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标杆大学科技园集群。将国家大学科技园逐步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创新源泉,成为河南省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高地和未来产业培育引擎,在反哺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完善高校科创服务体系构建、引领区域创新生态建设和助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战略落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国家队的应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