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塑,建设区域技术转移中心体系

引言

今年上半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国家部委重组浪潮中转由教育部牵头管理,被中央科技委认定为高校唯一的国字号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科技创新平台,也是新认定的1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
 
随即,教育部各级调研小组开始密集调研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
 
新时期大学成果转化道路如何发挥作用?大学科技园在高校有组织创新、有组织成果转化中又要发挥哪些关键性的作用尼?身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未来的建设应当从何处发力?

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塑,建设区域技术转移中心体系

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上表示,高校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世界性难题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将通过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支持高校更有效地发展;也正在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优化重塑,进而建立一个整体网络。

从9月江苏的相关新闻可以看出,新一轮的高校成果转化改革出现了不一样的趋势和变化。即一个统一的科技大市场、一个面向公共的技术服务平台、一个面向产业的转化综合示范区。

从2008年开始,科技部开展组织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选工作以来,先后于2009年、2011年、2012年、2014年、2015年评选出共计455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从现在的角度去观察,除了少数实际发挥效果的机构在不断创新改革外,大部分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没有实际运作。

结合我国国情,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既是国内的高校院所,高校成果转化之难,问题之负责、因素之综合,很难一言而进。从高校成果转化的数据来看,中国专利年度调查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显示:我国2021年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5.4%,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刚刚达到3%、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3.8%。2022年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上涨1.3%),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3.9%(上涨0.9%:其中重点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4%;普通本科院校为3.0%;专科高职院校为0.9%)、专利实施率16.9%(上涨3.1%)。而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2021年达到了46.8%,2022年上涨到48.1%,是同期高校数据的近12-15倍。

高校转化之难,难在在高校话语体系里一直处于边缘角色,在利益分配机制上未能有明确规定支持实施,在决策层面上具有复杂性,在运营机制上存在成本核算的问题,在用人管理上缺乏灵活性。鉴于诸多因素,导致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一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在架构上不完善,在市场运营上不太标准化。

从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上来看,诸多高校TTO在知识产权管理上发挥不了有效作用,无法与国际同类高校相谈,在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机制上缺乏土壤,在转化前段的科技项目情报方面无法掌握有效信息。在转化衔接关系上,无法与项目发明人产生强黏性关系。在后期成果落地上,缺乏有力手段提供苗圃培育。

从机构改革上重新把握转化高地,将学校创新资源与社会产业需求衔接起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国家大学科技园。

自1988年中关村率先创办高科技园区行动以后,截止到2020年,全国建设有169家国家高新园区,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另外有18家创新型科技园区、29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在产业园区轰轰烈烈建设的大背景下,1991年,东北大学建立起了中国第一所大学科技园,截止到2021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达到140多家,在孵企业10127家,实现营收325亿。

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塑,建设区域技术转移中心体系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双创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面临突出性的问题。

  • 一是功能定位把握不准,强调资产运营考核,过度重视资产增值与效益,但又忽视了角色功能定位。

  • 二是学校属性不强,大部分入驻企业并非是学校师生成果转化企业,一些大学科技园并没有实质关联学校,为学校发挥作用,久而久之沦为了片区二房东。

  • 三是园区科技属性不足,部分大学科技园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数量基数太低,难以满足相关要求。

  • 四是大学科技园功能太为单一,专业服务能力不强。用人上裙带关系,运营团队专业化能力匮乏,缺乏对学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服务能力,缺乏中试场景应用平台、缺乏概念验证服务体系。

  • 五是区域联动性不强,产业集群参与度不高。精细化管理欠缺,市场化服务平台项目的意识不到位。

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塑,建设区域技术转移中心体系

大背景

面临诸多问题的大背景下,2024年1月初,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调研五所双一流高校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做好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重组重塑后的大学科技园应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为赋能产业行业发展的未来科创园。首次释放了“大学科技园重组重塑”的信号。

9月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学习时报》撰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指出高校集聚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必须更加突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技变革的目标导向,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进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建立“枢纽+节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网络体系,引导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

  • 9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9月14日,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下简称“区域中心”)在江苏落地。

  • 9月26日,在2024苏州国际科创大会上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承载区揭牌。

  • 9月26日,国务院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高校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世界性难题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将大力推动区域中心+大学科技园的综合体系建设。

相关链接:全国高校江苏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承接平台盘点

区域中心是部省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区域中心是推动全国优势高校与区域优势产业强强联手的优质“孵化器”,通过激发校地融合倍增效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区域中心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新专区”。区域中心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专区,可以重点从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切入,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牵引、目标导向的科研选题机制,成效贡献导向的科研团队评价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区域中心是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国模式”的“大舞台”。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要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也要立足中国实际,找到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社情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

建立高校区域技术转移中心是推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科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科技市场因其特殊性,需要解决特殊的问题。比如项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特殊问题、定价问题、成熟度问题、和资本结合的问题、转移转化的模式创新问题,建设区域中心是解决诸多问题的重要抓手。
建立高校区域技术转移中心是让要素发挥作用,让要素流动到最合适的地方。比如A地的技术成果,可能最合适的地方是在B地,在流动的过程中,A地有什么收益?怎么能获得收益?如果A地的科研成果,是由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资助研发成功的,到别的地方去,A地这边怎么考虑,怎么来解决回报问题。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原则,即自由交易、公平交易、付出应该有相应的回报。如果没有相应的回报,交易的热情就会下降,交易的效率会降低,相应交易的频次、市场的活跃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建立高校区域中心是一种对涉及两地技术差距等交易问题解决的有效探索方式。

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塑,建设区域技术转移中心体系

在区域中心+大学科技园的综合体系建设推进时,新时期大学科技园的历史使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要求聚焦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新时期的三大核心功能。

如何把握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路径?

1.发展模式创新

一是建议结合各自科技园及依托建设高校或政府的特点,按照“校地合作共管+二级机构+运营主体”的模式,即大学科技园管委会负责大学科技园顶层设计,由依托高校和属地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管委会主任,校内和所在地相关职能部门、科技园运行机构共同参与,形成高校与地方齐抓共管的机制,尽快完成大学科技园体制机制改革;

二是加快融入学校技术转移体系,要充分发挥科技园作为市场化主体运行机制灵活、结合市场紧密、创新资源汇聚方面的优势,主动与学校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及技术转移部门加强联系,从成果创造和培育源头切入,构建校内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生态,做好成果转化承接“首站”。
2.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大学科技园提供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一体推进技术熟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和依托高校优势学科,搭建“一园一平台”的早期概念验证平台,对创新概念和早期科技成果进行概念验证服务,引导企业加强应用场景和关键核心技术供需衔接匹配。
现阶段成果转化的核心是人才,基础是平台。建议大学科技园构建“3+3成果转化机制”,重点打造“3支团队”和“3个平台”。“3支团队”即“专家教授团队”、“概念验证团队”和“技术转移团队”,前者以科研人员为主,负责基础研究积累;第二者以产业专家为主,负责成果熟化检验;后者以专业服务人员为主,负责应用场景匹配。“3个平台”即校企研发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前者负责承接专家教授团队;第二者负责建立概念验证机制;后者负责汇聚区域技术需求,并建立常态化的供需对接机制。
3.双创人才培养
大学科技园主动开展校内布局,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深入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较好的院系、社区搭建大学生创新基地,与大学科技园布局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做好衔接,努力构建管理部门协同、“学院+校区+园区”三区联动的贯通“教、学、做、创一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推进大学生科创园建设。

同时探索企业出题、师生共创新机制,打造双导师育人平台,把产业需求作为新工科教育的选题来源,实施项目制教学,深化创新创业人才选拔机制、毕业条件和推免资格等改革,建立植根于一线创新企业真实应用场景的体系化创业教育体系;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业导师队伍,帮助有潜力的学生找到项目方向、完成产品定义、组建创业团队、研发技术解决方案、完成量产及渠道搭建,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后备力量。

4.科技企业孵化

建议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要构建分级管理、梯度培育体系,重点应放在孵化高校师生创新企业方面,要优先支持高校教师携带成果转化落地。同时以高校主导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应更加注重企业质量,不宜进行规模园区资产增值式扩建,尤其要引导与学校特色或一流学科相关的成果转化企业形成生态集群,重点孵化一批未来特征明显的高附加值企业。同时应做好与政府主导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及产业园区、高新区之间的衔接,用好政府资源,助力企业成长壮大。

聚焦“中心+节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网络体系建设,结合区域发展需求的不同和大学科技园发展阶段的不同,按照教育部工作要求,建立基本任务和扩展任务相结合的“6+3”机制,推动大学科技园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目前国家大学科技园改革建设的当务之急。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看法

代理与经纪的区别——浅谈技术经纪人与其他咨询从业者的区别

2024-9-28 17:45:13

看法

【智策】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加快推进有组织成果转化

2024-10-6 21:04: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