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对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询问。
此次专题询问上,一些委员认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也产生了许多重大创新成果,但是当前还是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就高校如何能够产学研结合、创新成果转化效能等方面做出询问。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向巧:想了解国务院相关部门下一步在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强化像“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还有哪些考虑?“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如何?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服务所在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金壮龙:支持高校参与产业前沿技术需求征集、指南编制和项目实施,2024年指南编制过程中,有131名高校专家进入专家组,占比41%。
今年6月,我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大飞机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打通从基础理论到技术验证,再到产品应用的产业科技链条。
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部署“青年科学家”项目290项,拨付经费8.22亿元。
紧贴产业需求,今年开始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
面向高校和企业,联合教育部实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目前已经开展了7个,不断造就规模宏大的产业科技创新后备力量。
我们支持部属高校深度融入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探索形成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等典型经验,在增材制造、无人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有力支撑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 郑栅洁:从“双一流”启动建设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累计安排超过900亿的预算内投资支持这方面的工作。今年我们就安排了379亿。
接下来,我们考虑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围绕工业母机、生物制造、先进通讯等重点领域,支持高水平研究大学新建100个左右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依托高校和企业共建50个左右卓越工程师学院,目的也是把这些最新的成果能通过工程技术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此外,还要布局建设20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卢晓川
本文作者: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