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双项目闪耀“挑战杯”与创新大赛:从实验室到产业,校地协同激活创新动能 科技新闻 11月26日 17806162203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电子科大双项目闪耀“挑战杯”与创新大赛:从实验室到产业,校地协同激活创新动能】 ——国家级科研支撑+科技园转化赋能,催生人工智能新成果 🏆 赛事佳绩:双项目斩获国家级大奖,技术实力获认可 近日,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赛中,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院学生团队研发的“天巡·灵眸——国产算力无人机智能感知与推理系统”脱颖而出,荣获人工智能领域擂台赛“擂主”(全国第一名)。此外,该学院另一项目“华芯智推”软硬一体化端侧识别推理平台,也成功揭榜华为“基于昇腾开发板的应用创新”命题,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 这两项成果分别围绕边缘计算的智能化瓶颈与无人机自主决策的行业难题展开攻关,凭借技术前瞻性与应用潜力,赢得了学界与业界的高度认可。 🔬 源头支撑:国家级实验室提供核心科研能力 创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强大的科研资源支撑。这些获奖项目的核心技术能力,源自电子科大“下一代互联网数据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前沿积累。 该实验室于2015年4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建设,是电子科大在国家级工程类实验室建设方面的重要突破,也是“十二五”以来学校新增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实验室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互联网数据技术、网络智能与安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致力于突破核心算法与软硬件平台自主可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水平团队。目前,实验室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2项,获授权78项,并积极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正逐步成长为国内可解释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力量。 这种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追求与雄厚的技术积淀,为后续的创新与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转化赋能:科技园助力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如何让优秀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于更广阔的产业天地?成都温江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电子科大温江科技园成为关键助推器。 2024年6月,实验室负责人带着需求找到园区负责人,经过深入沟通,双方在空间载体、政策配套与服务保障等方面迅速达成共识。同年7月,实验室在园区迈出成果转化的关键一步——孵化出的成都开源智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源智翼”)正式投入运营。这标志着实验室的相关技术真正从学术研发走向市场应用,完成了从“实验室成果”到“产品化解决方案”的跨越。 🌐 产业应用:端侧智能在重点场景发挥作用 作为实验室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核心载体,开源智翼专注于将新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应急保障等领域,是一家以数据与知识融合为技术方向的新兴科技企业。 公司业务覆盖数据感知、情报分析、知识推理与协同决策等关键环节,致力于构建全国产自主可控的可解释图谱推理平台。该平台具备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可在终端设备上实现图像实时识别,并融合外部知识进行高效推理,结果实时回传。当前已成功应用于库区巡查、安全生产等多个场景。 公司核心团队均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具备扎实的研发积累与项目管理经验。研发队伍以90后为骨干,结构年轻、创新活力突出,为公司持续创新创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 校地合作:温江区深耕合作推动成果转化 开源智翼的成功孵化,是成都温江区深耕校地合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一个缩影。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孵化载体,建立“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精准对接电子科技大学等驻温高校实验室团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确保优秀的创新种子在这片沃土中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当前,成都温江区正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四川通信产业园选址成都温江机遇,加强与电子科大进一步深化合作,全力推进电子科大永宁校区和电子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二期14.02万㎡载体建设,为师生入驻、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校友企业集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支撑,为四川通信产业园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人才和技术成果支撑。 ✨ 意义与展望:校地协同,激活创新生态 电子科技大学双项目在国家级赛事中斩获佳绩,是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级实验室支撑、科技园转化赋能以及校地合作推动的成果。成都温江区通过校地合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促进了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流动,激活了区域创新生态。 未来,随着校地合作的深入和科技园功能的完善,有望诞生更多优秀的科技成果,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