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场景”解锁科技成果转化密码:从合肥实践看场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科技新闻 11月21日 17806162203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给场景”解锁科技成果转化密码:从合肥实践看场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打通“实验室到市场”最后一公里,以场景赋能高质量发展 📅 场景赋能:合肥轨道交通巡检系统,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落地生根 在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桃花潭站,一套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正全天候自动监测地铁保护区安全,灵敏捕捉细微振动。其运用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从“实验室里转圈圈”到落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秘诀就在于“给场景”。 3年前,研究团队虽手握这一先进技术,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合肥市场景工作专班主动对接,挖掘出轨道交通巡检的应用场景,既推动技术产业化,又破解传统人力巡检“成本高、效率低”的痛点。 🎯 场景价值:连接技术与产业,试验场与训练场并行 应用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既是试验场,也是训练场。有了首试首用的场景,才有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可能;有了真实场景的训练,才能迭代优化升级技术,打造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然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因难以找到匹配的应用场景,无法形成规模市场甚至难以存活。因此,场景工作的关键在于供需对接,既要给技术找场景,也要为场景找产品。 🌟 各地探索:双向对接与资源开放,创新场景培育模式 1. 双向对接机制 不少城市探索“能力清单”“机会清单”双向对接机制。“能力清单”汇聚创新技术和产品,“机会清单”释放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场景需求与资源,通过常态化、机制化的路演、峰会等活动,促进技术对接应用、供给匹配需求,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打造全域场景 一些城市打破公共资源的封闭壁垒,打造“全域场景应用创新之城”。如市行政大楼开放为“智慧办公”“无人快递”的示范点,引领推动民生、政务、交通等公共资源开放,为空中成像、超级充电站等技术提供应用场景。 3. 培育新场景 以合肥为例,由老机场改造而成的合肥骆岗公园,建设有开阔空间、超长跑道等,探索空中交通的多项政策创新,预演未来交通场景,吸引一批外卖无人机、eVTOL、智能网联等新技术新产品相继落地。 🔄 系统对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完整闭环 “给场景”不是一次性服务,而是系统性对接,形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 1. 前沿技术熟化 对于前沿技术,为其寻找适合的场景,提供真实验证环境,加速技术熟化,形成首试首用案例后加大推广力度。 2. 企业融通发展 对于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场景供需对接为抓手,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升级。 💬 企业评价:场景赋能,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给钱给地,不如给场景”,来自企业的评价凸显了场景工作的重要性。场景工作需要营造创新生态,关键在于政府服务创新升级,通过更市场化、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式,以更广泛、更高效、更优质的场景供给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能。 🌍 国家战略:场景培育开放,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一些全球头部企业的在华发展战略,正从“在中国为中国”转向“在中国为全球”,依托中国丰富多元的场景,研发和率先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再拓展至全球市场。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近日对外发布,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 ✨ 未来展望:场景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场景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随着场景培育和开放的深入推进,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将在真实场景中试验、验证、孵化、迭代、成长,推动应用场景变产业盛景,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强劲动能。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