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江苏样板” 科技新闻 10月29日 AOXEN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江苏样板”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下简称“江苏区域中心”)的诞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2024年9月14日,全国教育大会结束仅四天后,教育部、江苏省正式启动江苏区域中心建设,一场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战就此打响。 部省协同:构建全链条转化体系 江苏区域中心以江苏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为省级牵头单位,联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为支撑单位,在南京、苏州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方向组建4个分中心,形成“1+4”协同推进格局。 教育部围绕三大产业遴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59所高校参建,出台“十条举措”等政策支持成果转化。教育部、江苏省成立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部省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构建“部省联动、省市协同、校地联动”的组织机制。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强调要“立足江苏产业基础、丰富应用场景,高起点推进区域中心建设”;时任省长许昆林提出要将中心建成“全国高校共建共管共享的公共转化平台”。 省级层面,江苏省委、省政府将江苏区域中心列为“一号工程”,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表示“只需带着成果来,其他都交给我们”。省级专班通过月度调度会明确职责分工,计划出台增量政策、推出科技金融产品、打造“一站式”平台、组建专业团队,推动先发优势转化为领先优势。目前,省级已建成17个概念验证中心,4个分中心建成28个公共转化平台,覆盖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环节,为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支撑。 创新生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加速度” 江苏区域中心如同一个充满活力的“反应场”,汇聚了穿西服的职业技术经理人、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着装随意的高校成果持有者,不同角色在这里碰撞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火花。 在硬件支撑方面,中心为创业团队提供“来宁无忧”全流程服务,包括食宿行保障、免费人才公寓和办公工位。2024年末,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与江苏区域中心共同主办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吸引全国425所高校、3600余家企业及金融机构参会,展出2716项成果,签约超350项,合同金额近40亿元。迄今,中心已汇聚参建高校成果4696项,推动149项落地转化。 在制度创新方面,江苏省通过修订《江苏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强调推进江苏区域中心建设;出台《江苏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方案》,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门制定支持首台(套)装备等研发应用的政策,破解“卡脖子”难题。 针对成果转化中的资金难题,江苏构建全方位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九部门印发33条科技金融政策,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南京、苏州设立“拨投结合”资金池超17亿元,组建各类基金超200亿元;推出“研发管线贷”“园研保”等62个金融产品,解决企业研发和转化资金需求。例如,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为凯乐生物团队提供600万元贷款,助力3激光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量产。 系统变革:撬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 江苏区域中心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更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试验田。 在教育反哺方面,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积累的前沿医药数据成为研究平台,推动高校优势学科与新区产业结合,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高校成果转化激发新创意,如“中国超声谷”的构想,为超声技术研发注入新活力。 在学科建设方面,成果转化使理工科专业评估指标“飙升”,服务国家战略的意义凸显,学科评估优势显著提升。例如,项楠教授团队的流式细胞分析仪攻克“卡脖子”技术,为学科发展赢得新机遇。 在人才培养方面,转化项目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实战课堂”。中国药科大学现代制药产业学院将转化项目任务分配给研究生,让学生经历从科学到产品的全过程;转化孵化的公司成为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单位。教育部出台政策鼓励高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产业教授,加强人才培养功能,打通教育、科技、人才链条。 目前,4个分中心正会同高校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实战化培养方案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支撑。 江苏区域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在教育综合改革深水区探索出提升治理水平的路径,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正如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岩所言:“中心一成立,便风华正茂。”未来,江苏区域中心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江苏样板”,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家创新效能整体提升。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