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科研院所雄安行:中科院成果与河北需求“双向奔赴” 科技新闻 10月28日 AOXEN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2025年科研院所雄安行:中科院成果与河北需求“双向奔赴” 近日,“2025年科研院所雄安行”活动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携最新科研成果亮相,众多“黑科技”项目在雄安科创中心路演,助力更多科研成果在河北转化落地,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多领域成果亮相,凸显科研硬实力 路演现场,来自中科院的多支项目团队展示了拥有推理能力的机器人、引领科技康养新模式的低温冷疗装备等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世超介绍,云边协同机器人项目通过发挥云的高算力、强算力及全局调度能力,结合端侧的实时性、实时推理能力,推动机器人从工业场景走向生活各领域,提升智能化水平。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宪表示,希望将低温冷疗装备等技术从实验室带到雄安,实现成果转化落地。 雄安优势凸显,吸引成果集聚 众多“黑科技”选择在雄安集结,得益于省院合作推动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科技合作态势,促进中科院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向河北集聚转化。 雄安新区为吸引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项目,率先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平台,提供实验设备、检验检测支撑。雄安新区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王玉柱介绍,新区专门建立2000多万的概念验证基金,为项目提供资金、研发、空间、人才等全方位保障。 合作机制创新,推动成果落地 中科院与雄安新区签署专利“先使用后付费”合作推广协议,通过“风险共担 + 利益共享”机制,让创新链与产业链从“握手”走向“牵手”。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建国表示,科学院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建制化队伍、深厚科研基础和产业布局能力,雄安是新建区,为中科院提供了重要发展承载地。 智能匹配系统,保障持续对接 为保持创新资源高效对接,中科院带来最新研发的智能体系统“科小智”河北、雄安专版。该系统利用大模型技术,导入科创中心资源数据库及社会各类创新资源、服务要素,为河北创新需求精准匹配各类资源。 合作成效显著,未来潜力无限 河北省科技厅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河北共支持中科院成果转化合作项目30项,已产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36项,申请或授权专利87项,产出各类标准13项,新增销售收入达7亿元,且这些数字还将持续更新。 河北省科技厅科技金融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孙立永表示,目前已建立从概念验证到中试孵化,再到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成长的全链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吸引更多京津优质成果落地河北,助力河北产业和企业发展壮大。 “2025年科研院所雄安行”活动通过成果展示、合作机制创新和资源精准匹配,推动中科院科研成果与河北需求深度对接,为河北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有望催生更多创新成果,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