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实践密码 科技新闻 10月25日 AOXEN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重庆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实践密码 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是城市创新活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纽带。重庆以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为抓手,在产业发展、成果转化、校友经济、人才培养及创新氛围营造等方面持续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与成果。央广网重庆频道联动重庆市科技局,走访多个重庆环大圈,解码从“创新要素集聚”到“创新生态共生”的重庆路径。 破解“死亡之谷”:重庆打出“组合拳” 在科技创新链条中,从实验室到市场之间存在“死亡之谷”,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30%,大量技术因早期验证缺失、资金链断裂、市场适配不足等问题夭折。重庆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以“全链条验证 + 机制破障 + 生态协同”组合拳改写现状,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供可复制样本。 校地协同:精准挖掘高潜力成果 重庆大学概念验证中心是校地协同的典型代表。该校电气学院徐奇伟教授团队的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虽解决了传统电机依赖传感器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因团队缺乏商业规划,一直未找到合适应用方向。概念验证中心介入后,组建由知识产权分析师、技术经理人、工程师构成的“转化小分队”,完善商业计划书、对接产业资源,促成项目与企业签约,实现转化收益超2500万元,并成立产业化公司,推动技术在汽车、家电等领域应用。 该中心探索的“校地协同破谷”模式,聚焦破解“早期资金匮乏、技术成熟度低、商业可行性不明”三大痛点。通过“三阶筛选机制”精准挖掘高潜力技术成果:从专利申请前介入评估,筛选有新颖性和技术壁垒的成果;通过概念验证训练营,筛选能解决行业痛点的团队;最后协同外部专家综合评估,确保项目技术成熟度与商业价值。2024年,从40个入营项目中选出10个优质项目重点支持,提高了成果转化成功率。此外,校地共建“概念验证中试化”资金池,以“拨投结合”方式为项目注入“第一桶金”,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降低市场风险,让技术有试错空间,形成“技术输出—产业升级”闭环。 全链条赋能:构建“五链融合”体系 重庆理工大学构建的“五链融合”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支撑。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该校新能源汽车先进试验检测技术及装备团队研发的高速动态模拟试验台,打破国外垄断,从实验室专利发展成年产值7亿元的企业。 该体系首先注入成果转化源头活水,建设5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筹建重庆实验室,依托校企联合机构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为实验室阶段科技成果提供分析服务;其次是重视资金链,设立1000万元创业种子基金,联合社会资本组建8.5亿元风险投资基金,为不同阶段企业提供资金“护航”;更具特色的是“梯度孵化链”,从“创业苗圃”到“众创空间”“加速器”,最终在产业园实现规模化。近年该校成果转化总额达7.6亿元,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两年跻身全国高校50强。 精准陪跑:助力农业科技扎根田间 西南大学针对农业科技转化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通过精准陪跑让技术从实验室扎根田间。该校吴頔团队的微生物菌剂从500亩试验田扩展至5000亩产业化基地,仅用1年时间。 北碚区围绕学校优势学科布设4个概念验证中心,为早期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验证、商业模式评估,吴頔团队的技术在生物制造与智慧农业概念验证中心完成关键验证,确定应用场景。资金与人才的“双轮驱动”解决了转化动力问题,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引导计划提供政策辅导和资金扶持,种子基金投资200万元扩大产能,引育38名专业人员组成“陪跑队伍”,推行“全链条”“点对点”服务。学校还注重培育复合型人才,推动191项成果转化,对接投融资超1亿元,2024年实现产值超3亿元,农业科技项目存活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3%。 评论:用“生态力”填平“死亡之谷” 重庆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实践,核心逻辑体现在三方面。校地协同是关键,将高校技术优势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绑定,避免“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两张皮”,明确技术转化方向;机制创新是重要举措,建设独立概念验证平台,实施“赋权激励 + 减负松绑”制度,建立“政府引导 + 社会资本跟进”资金池,为科研人员“敢转”和风险试错提供保障;人才支撑是筑牢根基,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中间人”弥补科研人员商业能力短板,助力技术与市场精准对接。 2025年1 – 9月,重庆环大学生态圈新增科技服务机构180家,累计达682家;引育科技服务人才760余名,累计3200余名;吸引投融资金额0.58亿元,累计21亿元。当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生态圈中深度融合,“死亡之谷”终将变为“生机之谷”,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