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光研院:解锁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让尖端技术“自我造血” 科技新闻 10月18日 AOXEN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绵阳光研院:解锁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让尖端技术“自我造血” 10月15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采访团走进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光研院”),见证了一条以市场为牵引、让尖端技术实现自我“造血”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这条路径从“技术源头”到“二次开发”,经“资本验证”再到“公司孵化”,成功将“高冷”的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火热”的市场产品,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二次开发”:让尖端技术适配多元场景 光研院是由绵阳市游仙区政府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共建的“年轻派”科研中心。与传统科研机构不同,它并未局限于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而是探索出一条将大科学工程衍生出的尖端技术转化为市场化产品的商业化之路。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研究所里的技术直接推向市场,那样既找不到使用场景,也难以放大价值。”光研院院长范勇恒解释道,研究院的技术源于国家级大科学工程,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和前瞻性,但实验室技术与市场需求往往存在差距。 为此,光研院采用“二次开发”模式,根据医疗、工业检测等不同行业的具体需求,对核心技术进行适配与创新,如同将“面粉”加工成“蛋糕”“面条”等不同“主食”,精准匹配多元应用场景。这种模式使光研院不仅是科研机构,更成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创新赋能平台,从国家大科学工程中汲取顶尖技术,主动对接市场需求,解决各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资本验证:市场认可的“试金石” 光研院商业化的关键在于能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合作。在合作中,研究院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市场资本投入真金白银,共同成立新公司。“有人愿意合资,就说明市场对我们的技术有信心。”范勇恒认为,这种模式是成果转化是否成功的“试金石”,既能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又能确保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有效将技术优势与市场活力结合。 商业落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成果涌现 目前,光研院的商业模式已初见成效。一个专注于超低温温度传感器的项目已走向市场,辐射剂量计项目公司正在筹备,计划年底前设立,还有多个高技术项目持续孵化。 以超低温温度传感器为例,该技术最初为解决大科学装置中的极端测温需求而研发。研究院实现技术国产化并打破国外垄断后,产品单价从超1万元降至约5000元,降幅达50%。如今,它不仅应用于前沿能源研究,还广泛用于核磁共振医疗装备、氦资源液化等国民经济领域。自去年量产销售以来,销售额接近200万元,且随着前沿能源领域发展,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 辐射剂量计项目源于核辐射探测技术,满负荷生产年产值可达2000 – 3000万元,预计未来核能及相关产业发展后,年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目前,绵阳市疾控中心已开始试用其产品。 近红外光学探头系统则瞄准被欧美企业垄断的工业检测高端市场,可实时在线分析烟草、酿酒、化肥等生产线的产品成分,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该技术在立项时就已吸引多家企业关注,有望推动相关制造业产业升级,降低企业成本,避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可持续闭环:构建从技术到产业的完整生态 光研院链接背后的国家级科研院所资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技术赋能和升级支持,促进激光与光子产业在绵阳的健康、快速发展。 如今,一条从“技术源头到二次开发,再到资本验证,最后到公司孵化”的贯通路径已然形成。光研院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孵化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构建起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的可持续闭环。这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思路,更以实际成果证明了“市场牵引 + 二次开发 + 资本助力”模式的有效性,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