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多地竞逐赛道,全链政策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新闻 10月15日 AOXEN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多地竞逐赛道,全链政策赋能高质量发展 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抢占产业制高点,到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构筑产业优势,再到苏州、成都等创新型城市培育特色动能,各地纷纷抢滩医疗器械赛道,密集出台相关措施,全力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创新化迈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正迎来多维度突破的发展黄金期。 一线城市与经济大省:政策引领,构筑产业高地 北京:创新服务网络“四足鼎立” 近日,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海淀)揭牌落地,成为继昌平、经开区、大兴之后,北京第四家市级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自此,北京正式形成“东南西北”协同布局的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网络,政策服务半径进一步缩小,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加速了创新产品的研发与上市进程。 上海:全链条发展锚定国际竞争力 上海近日发布的《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增首次获批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500件,新增在海外市场获批医疗器械产品超100件,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家,建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3个。该方案为上海医疗器械产业的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江苏:深层次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江苏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深层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医疗器械领域,江苏将探索开展医疗器械跨境委托生产试点,推动一定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企业实现实验室共享,探索医疗器械参数放行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产品缩短放行周期。此外,还将优化医疗器械注册许可服务,专门设立创新药和医疗器械挂网绿色通道,实行“全年开放、随报随挂、应上尽上”的机制,为创新产品快速入市铺路,通过深层次改革激发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活力。 创新型城市:特色模式,培育竞争优势 苏州:“链式服务”助力创新突破 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公布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结果显示,全国8款产品进入特别审查程序,可优先审查、更快投入市场,其中一半产品由苏州企业申报。苏州之所以能在创新领域快速突破,关键在于地方创新实施“链式服务”模式。针对医疗器械产品,苏州从前期研发阶段提供技术支持,到中期审批环节优化流程,再到后期产能落地保障资源,全程跟踪服务、精准对接需求,为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成都:重点培育结出“硬核”成果 成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成果同样亮眼。近日,锐德泰智能医疗设备(成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家审评前置产品“穿刺手术激光定位系统”获得国家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标志着成都在高端医疗器械研发领域再添“硬核”成果。这一突破的背后,正是成都近年来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培育。2025年初,成都印发《成都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支持药械研发创新、提高临床研究质效等方面提出25条政策措施,支持产业全链条发展,为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专业园区:集聚效应,加速成果转化 在北京大兴的产业集聚效应便是典型代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锐东表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作为北京市创新型医疗器械制造的核心集中区域,成功获批国家医疗器械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产品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已累计培育26款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或适用特别审批程序的产品,其中13款已正式上市;同时11款纳入北京市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其中6款已实现上市。今年,全市获批的4个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贡献占比达50%,充分体现了专业园区在医疗器械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多维度突破:构建完善产业生态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呈现多维度突破态势。从脑机接口系统到医疗机器人,从多模态冠脉OCT系统到超宽体CT等一系列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尖端产品相继亮相国际舞台,与GE、西门子等传统国际巨头同台竞技。我国正通过全链条政策支持,逐步构建起“创新有动力、落地有支撑、出海有路径”的完善产业生态,为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各地在医疗器械赛道的积极布局与政策支持,不仅推动了本地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随着全链条政策的持续发力和创新生态的不断完善,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