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城市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化“所地合作”,携手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产业发展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一个是产业创新高地,一个是科研攻关的“最强大脑”,此次合作可以说是“强强联合”。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成为厦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创业的主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及厦门产业链(群)主要载体;扎根厦门近二十年的中国科学院城市所,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高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所,在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此次签约也是对双方既有合作成果的深化与拓展。此前,厦门火炬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城市所保持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近三年来,双方已累计开展合作15项,并成功联合申报获批3项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签约仪式现场,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厦门火炬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有限公司、厦门中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科技成果转化三方合作协议,首批产业化合作项目同步签约。
链接中国科学院体系
撬动更多创新资源
此次合作远不止于两家单位的“牵手”,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融合——通过“所园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火炬高新区正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创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科学院城市所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链接到中国科学院其他院属单位的科研成果,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厦门火炬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瑞彬表示。
“中国科学院城市所将聚焦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火炬高新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城市所技术和资源优势,支持火炬高新区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对接城市所及其他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共同争取国家和地方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城市所合作发展处副处长、厦门中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德加表示,中国科学院共有一百多家直属科研院所,期待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推动更多创新资源汇聚厦门。
构建“产学研用金”生态圈
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
如果说科研院所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那么园区就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接下来,如何通过双方合作,打通从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孙瑞彬表示,火炬高新区将携手园区优秀企业,以“火炬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核心实体平台,精准对接中国科学院体系内与高新区主导产业高度契合的创新资源,围绕科技成果对接、联合技术攻关、产业交流互动、高端人才引进及专业决策咨询等多个维度交流合作,构建“产学研用金”的创新生态圈。
陈德加表示,中国科学院城市所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火炬高新区主导产业方向,推动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中国科学院院内可产业化项目及衍生企业优先在火炬高新区落地,建设中科厦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推动成果、技术、基金、人才等合作,有效促成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在厦转移转化。同时,城市所还将积极参与火炬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聚焦企业需求,定期开展项目、技术对接交流活动,并联合高新区开展重点行业技术发展路线研究,明确关键技术攻关方向,解决行业发展痛点。
首批合作项目致力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此次签约的产业化项目中,逸辰环保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城市所跨介质污染防治材料与装备创新团队,将携手推进“新能源战略性矿产靶向再生与废水协同治理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该项目聚焦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致力于运用绿色技术,实现电池中关键矿产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厦门玛塔生态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城市所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与调控创新团队合作,共同开展“基于海洋贝类加工副产物的土壤调理剂研发及其在酸化土壤中的绿色低碳效应评估”项目。该项目通过多段生物质焙烧技术,制备具有均匀孔径、高钙且包裹根系促生菌的土壤调理剂,增强植物根系发育和土壤微生态改善,致力于实现土壤改良、作物增产增效和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