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与“关键一公里”

福建省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与“关键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然而从实验室创新到成果落地之间常存在鸿沟。如何跨越这一鸿沟?福建省给出了答案——关键在于概念验证突破“最初关卡”、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做好持续赋能。日前,福建省科技厅为落实《福建省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8年)》,依据相关管理办法,正式组织开展2025年度概念验证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评估认定工作,通过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链路。这也是福建省首次启动这两大平台评估认定。
福建省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与“关键一公里”

差异定位:精准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

此次认定聚焦概念验证中心与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差异化功能定位,形成互补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概念验证中心:筛选“种子成果”,推动早期转化

概念验证中心以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成果转化目标为导向,联结“产学研用金服”各方资源,从技术、市场、产业等维度,对早期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可行性验证和商业可行性验证。其核心任务是筛选具备开发价值的“种子成果”,助力吸引社会资本,推动成果产业化。例如,在一些高校实验室中,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可能因缺乏早期的市场验证和商业评估而难以进一步发展,概念验证中心就能为这些技术提供验证机会,判断其是否有转化潜力,为后续的产业化打下基础。

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小试环节,服务企业发展

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则聚焦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小试环节和企业技术需求,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小试技术研发、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等创新支持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小试环节是连接实验室研发和大规模生产的重要桥梁,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小试阶段面临技术难题和资源不足的问题。该平台通过提供专业的技术研发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小试环节的瓶颈,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转化。

严格条件:确保平台建设质量与效能

两大平台的评估认定需满足明确条件,从基本条件和分类条件两方面保障平台具备相应的实力和能力。

基本条件:夯实平台运营基础

两大平台的依托单位原则上为福建省独立法人实体或高校二级学院,需具备良好的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稳定运营基础,拥有固定场所、专业团队及独立财务核算机制。依托单位与其他单位联合申报应与联合单位签订联合协议(联合单位最多不超过3家)。这些基本条件确保了平台有稳定的运营主体、合适的场地、专业的人员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为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分类条件:突出平台功能特色

概念验证中心需满足近一年运营经费不少于100万元,固定场所不少于200平方米,专职人员不少于5人、专家团队不少于10人,近一年完成验证项目不少于5项。这些条件保证了概念验证中心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合适的场地开展验证工作,有专业的团队和专家进行技术、市场和产业等多维度的验证,并且有一定的验证项目经验,能够有效筛选出有价值的科技成果。
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需满足固定场所不少于300平方米,自有仪器设备及专用软件原值不少于500万元,专职人员不少于3人、研发团队不少于15人,近一年承接技术研发服务项目不少于5项且技术研发服务收入不少于100万元。这些条件确保了平台有足够的场地放置仪器设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用软件支持技术研发服务,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提供服务,并且有一定的服务项目经验和收入,能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有效的小试技术研发和创新支持服务。

申报与管理:规范流程与动态优化

两大平台评估认定的申报工作采取在线方式进行,依托单位可登录“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及机构管理”系统申报,方便快捷。
此次认定是福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重要一步。根据规划,到2026年,福建将省级认定支持10个以上共性技术平台,到2028年认定支持20个以上。同时,实行“汰弱留强”动态管理,每间隔3年考评一次。省科技厅将以后补助方式,对完成评估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分别给予最高150万元、100万元奖励;考评优秀者追加奖励,并提供绩效补助。通过这种动态管理和奖励机制,激励平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确保共性技术平台能够持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