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2025 – 2027年实施方案的破局与赋能
——基于《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解读
引言:科技强省建设的“施工图”与战略使命
一、战略定位:构建区域协同与省域特色并重的创新格局
(一)川渝协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省域副中心:首次明确创新定位与差异化布局
- •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强化创新枢纽与策源功能,重点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西部中试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环节); - •
绵阳:依托国防科技工业优势(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争取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平台及基础设施,培育核医疗、激光技术等新兴产业; - •
德阳:支持推进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德阳大学科技园建设,强化装备制造与高等教育协同; - •
宜宾:聚焦新能源领域,打造新一代固态电池技术创新高地; - •
泸州:建设川渝毗邻地区(泸永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探索跨区域成果转化模式; - •
南充: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动达州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
二、前沿布局:未来产业“先手棋”与创新平台效能提升
(一)未来产业“先手棋”:攻关六大前沿技术领域
(二)创新平台:从“建设”到“运行”的重心转移
- •
国家级平台:加强央地联动与服务保障,确保在川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质量运行,推动重大成果在川转化(如中科院成都分院等机构的成果本地化应用); - •
省级平台:抓规范、提效能,已建立天府实验室年度目标任务签约与绩效评价机制,完成137家省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下一步将分类推进省级平台整合(淘汰低效平台,强化优势领域); - •
国省联动:引导“国家队”(国家级平台)与“四川队”(省级平台)共同承担国省级重大科技任务,开展人才交流与科研设施共享(如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向省内企业开放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