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四川省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2025 – 2027年实施方案的破局与赋能

——基于《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解读

四川省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引言:科技强省建设的“施工图”与战略使命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区域竞争的关键变量。2024年9月,四川省在全省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加快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强省”,并将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强省作为战略目标。作为这一目标的关键支撑,省政府近日印发的《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聚焦2025 – 2027年这一关键窗口期,从6大维度系统部署24项重点任务,将科技强省建设的“规划图”细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施工图”。
《实施方案》不仅是落实国家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的省级行动方案,更是针对四川省创新资源分布不均、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未来产业布局需强化等痛点问题的精准施策,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四川加快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一、战略定位:构建区域协同与省域特色并重的创新格局

(一)川渝协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战略任务。《实施方案》将“加快打造川渝创新共同体”列为24项任务之首,凸显其牵引性地位。中央科技委已将成渝地区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并印发专项支持政策,为川渝协同创新提供了顶层设计保障。
下一步,川渝两地将重点推进三项协同:一是机制化运行“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启动“双千”计划(具体规模未明确,但指向国际科技合作资源集聚);二是完善成渝科创大走廊“双核研发、沿线转化”模式(“双核”指成都、重庆两大创新极核,“沿线”为科创走廊沿线城市),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能级;三是共同筹备中央科技办组织的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编制“十五五”专项建设规划,确保国家战略在川渝落地生根。

(二)省域副中心:首次明确创新定位与差异化布局

针对四川省创新资源“成都一枝独秀”(仅成都、绵阳、德阳3市进入中国城市创新“百强”榜单)、分布不均的问题,《实施方案》首次在省级层面明确省域副中心科技创新定位,基于各市(州)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因素,提出差异化布局:

  •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强化创新枢纽与策源功能,重点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西部中试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环节);

  • ​绵阳​​:依托国防科技工业优势(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争取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平台及基础设施,培育核医疗、激光技术等新兴产业;

  • ​德阳​​:支持推进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德阳大学科技园建设,强化装备制造与高等教育协同;

  • ​宜宾​​:聚焦新能源领域,打造新一代固态电池技术创新高地;

  • ​泸州​​:建设川渝毗邻地区(泸永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探索跨区域成果转化模式;

  • ​南充​​: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动达州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
这一布局通过“强省会”与“多支点”联动,推动创新资源向全省扩散,破解“单极集中”困境。

二、前沿布局:未来产业“先手棋”与创新平台效能提升

(一)未来产业“先手棋”:攻关六大前沿技术领域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科技支撑未来产业发展“先手棋”计划,剑指第六代移动通信(6G)、量子科技、未来交通、先进核能、前沿生物、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加强技术攻关。今年4月,四川省已联合10部门印发专项方案,明确9大重点攻关方向,并强调开放合作——“热忱欢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参与”。
这一布局体现了四川对全球科技革命趋势的敏锐把握:6G、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通过提前布局关键技术,可为四川培育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期的新增长极奠定基础。

(二)创新平台:从“建设”到“运行”的重心转移

与以往强调创新平台“建设数量”不同,《实施方案》更注重“运行质量”,针对国家级、省级及国省联动平台分类施策:

  • ​国家级平台​​:加强央地联动与服务保障,确保在川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质量运行,推动重大成果在川转化(如中科院成都分院等机构的成果本地化应用);

  • ​省级平台​​:抓规范、提效能,已建立天府实验室年度目标任务签约与绩效评价机制,完成137家省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下一步将分类推进省级平台整合(淘汰低效平台,强化优势领域);

  • ​国省联动​​:引导“国家队”(国家级平台)与“四川队”(省级平台)共同承担国省级重大科技任务,开展人才交流与科研设施共享(如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向省内企业开放测试)。
通过“分类管理+协同攻关”,推动创新平台从“物理集聚”转向“化学融合”,提升整体效能。

三、场景驱动:三张清单与对接活动激活应用市场

《实施方案》创新提出定期发布“三张场景清单”——场景机会清单(政府/企业需求侧)、场景能力清单(技术供给侧)、标杆案例场景清单(成功经验),通过场景牵引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以人工智能为例,科技厅牵头制定专项方案:每年组织省级应用场景开放对接大会不少于4次,新发布应用场景不少于150个,建设标杆示范场景不少于10个。公众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或公众号获取信息,参与场景供需对接。
场景清单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应用需求(如制造业企业的智能质检需求、医疗机构的AI辅助诊断需求),同时展示成熟技术的落地效果(如某企业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降低技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推动“实验室技术”向“市场产品”快速转化。

四、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与专项突破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实施方案》的重头戏。四川通过三大举措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一)服务模式升级:“线上+线下”融合

优化“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模式,在产业园区打造科创岛集群(如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等创新资源集聚区),深入开展“双向揭榜挂帅”(企业发布技术需求、科研机构发布成果需求)、“校(院所)企双进·找矿挖宝”(高校院所与园区企业对接)、“创投天府·周周见”(投融资对接)等活动。
数据显示,2024年年初以来,四川已集中发布3批次180项榜单,促成118项成功揭榜,总投资31.7亿元,验证了“双向揭榜挂帅”的有效性。

(二)中试平台建设:“产业链上”精准布局

实施“中试平台建在产业链上”专项行动,聚焦四川省“15+N”重点产业链(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需求,分级分类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平台(如半导体材料的中试线、新能源电池的测试平台)。中试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小试到工业化量产的关键环节,通过就近布局中试平台,可大幅降低企业转化风险与成本。

(三)新型模式探索:全链条贯通

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研究转化公司的资源链接作用,贯通“技术发现—评估论证—接续攻关—中试熟化—企业孵化”全链条。例如,研究院可筛选具有市场潜力的早期技术,通过评估后联合企业开展攻关,再通过中试平台验证,最终孵化为科技型企业。
此外,四川还将出台《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围绕设备共享、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认证等细分领域明确支持举措,推动科技服务业规模与质效双提升。

五、攻坚目标:重大项目牵引与创新生态优化

未来三年,四川将实施两项量化攻坚计划:每年组织实施100个“从1到10”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聚焦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突破)、布局100个“从10到100”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成熟技术规模化应用)。
这两类项目的协同推进,既解决了“卡脖子”技术源头创新问题,又打通了“成果变产品、产品变产业”的转化路径,形成“研发—转化—产业”的良性循环。结合前文所述的区域协同、平台升级、场景驱动、服务优化等措施,四川正构建起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为加快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科技强省提供系统性支撑。

结语:体系化推进下的四川创新突围

《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四川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作战”。通过川渝协同、省域副中心布局、未来产业前瞻谋划、创新平台效能提升、场景应用牵引、全链条服务优化等组合拳,四川正着力破解创新资源分布不均、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前沿领域布局不足等痛点,推动科技强省建设从战略蓝图迈向现实图景。
未来,随着各项任务的落地实施,四川有望在西部地区率先形成“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示范模式,为全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四川经验”,同时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