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模速空间”接力孵化“风乌GHR”大模型:一块GPU预测未来10天天气
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立的首家企业——相风科技正式入驻“模速空间”,并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该公司基于实验室研发的“风乌”气象预报大模型,开发出系列“AI+气象”服务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家电网、中国南方电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企业。相风科技首席执行官张伟表示:“公司创业团队与实验室科研团队紧密合作,致力于将实验室的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创业者发现“AI+气象”巨大商机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兴起,气象行业迎来深刻变革。2023年底,“人工智能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同年4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心气象台等机构,发布“风乌”大模型,仅需30秒即可生成未来10天全球高精度核心大气变量预报结果,效率大幅超越传统数值预报模型。
去年3月,实验室完成技术迭代,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机构推出“风乌GHR”大模型,预报分辨率提升至10公里级,有效预报时间延长至11.25天,两项指标均创下气象行业世界纪录。实战中,“风乌”表现亮眼:2023年9月,上海遭遇75年来最强台风“贝碧嘉”,“风乌”比当时最优传统物理气象模型提前3天精准预测;2024年8月,香港天文台利用“风乌GHR”提前一周预测多场暴雨。
张伟作为人工智能领域连续创业者,在深入了解“风乌”后敏锐捕捉到商机:“AI大模型加持下,一块GPU卡就能完成未来10天气象预测,算力成本仅为传统模型的1/2000。”他举例,初创公司依托“风乌”大模型,以极低成本即可开发商业气象产品,为新能源、航运、农业、低空经济、海洋经济、金融保险等行业提供高精度服务。这场技术变革正重塑气象行业格局,推动服务向更高频率、精度及多元场景拓展,释放出巨大市场潜力。
实验室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径
张伟的创业构想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改革探索不谋而合。去年以来,实验室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系统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机制与方案,加速推动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介绍,实验室定位为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的“连接器、放大器、加速器”,已打通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完成“AI+气象”等项目的概念验证(含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可行性)。其转化模式采用“实验室 + 创业团队”合作运营:科研团队作为顾问,提供大模型趋势研判与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创业团队负责日常销售、开发及运营,兼顾科研与市场的双重需求。
这种模式体现了实验室多元人才机制的优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为科研人员设计“三梯合一”发展通道,通过“学术之梯”“科研之梯”鼓励前沿探索,同时设置“产业之梯”,助力科研人员将成果推向产业验证价值。相风科技创立初期即获算丰信息公司数千万元投资,进一步坚定了“风乌”科研团队投身产业化的信心。
“接力孵化”赋能AI赋能千行百业
完成天使轮融资后,相风科技入选“模速空间”第5期孵化项目。张伟回忆,公司成立前,“模速空间”全程代办注册等手续;成立后,团队享受上海人才引进及安居政策,获得全方位支持。
作为高质量孵化器,“模速空间”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多维孵化服务:算力方面,对接供应商并指导申请补贴;应用场景上,链接核电等“AI+气象”需求方;市场推广中,提供市级、区级活动亮相机会。“我们每周参与‘模速空间’的政策宣讲、项目路演,资源和信息极为丰富!”张伟感慨。
在实验室与“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下,相风科技步入发展快车道。其AI气象数据服务已获电力行业认可——“风乌”产品逐步落地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部分省级公司,提升光伏、风电功率预测精度,保障电网稳定;电力交易企业采购后,交易能力与效率显著提高。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亦与相风科技合作,推进“风乌”本地化部署,未来有望精准预测长江中上游流域降水量。
不止于“AI+气象”,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还与央企、上市公司等头部企业合作,孵化“AI+清洁能源”“AI+汽车设计”“AI+体育”等产业化项目,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各行业领先技术融合,释放“人工智能+”的赋能潜力。
可以预见,这家新型科研机构将持续孵化更多企业,贯通从“0—1”原始创新到“1—N”迭代拓展的全链条创新,加速“人工智能+”行动落地,为千行百业注入智能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