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从制度到实践的全方位突围
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同关切,也是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必答题。当前,多地高校院所正在积极探索,打通堵点难点,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在生产实践中释放发展新动能。
破解“不想转”:制度松绑与动力激发并重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受限、资产管理程序复杂,是科研人员“不想转”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校科研人员的职务成果属于单位,落地企业后程序复杂、周期长,不利于企业融资和决策,还易引发权益分配隐患,科研人员担心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闲置”。同时,作价入股前增益部分税收政策不明晰,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与其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一刀切”,技术入股公司增资减资需重复报送,这些都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破局之法在于明确权属与赋权。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陈增兵团队创业时,学校赋予团队量子通信软硬件模块专利长期使用权,技术迭代专利校企共有产权,部分所有权作价入股,帮助企业吸引到千万元社会资本。不过,先试先行中也面临挑战,如税收优惠政策缺失、国有资产特殊管理需求未满足等。
多个地区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资产管理自主权,如安徽大学优化简化转化流程。此外,科研人员缺乏内在动力,职称晋升重论文和获奖,成果转化获得感低。专家建议完善激励机制,将成果转化纳入工作评价,加大职称评聘权重。同时,高校科研产出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部分科研人员对产业布局缺乏指引,成果市场调研不足。专家呼吁鼓励科研人员关注“真问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融通联合体。
针对企业“不想转”,专家建议各校出台纪检部门参与的尽职免责文件,采取负面清单制,保障决策者和科研人员不受国有资产缩水追责。
破解“不好转”:中试服务与应用场景双支撑
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是长周期、高风险过程,中试是“从1到10”的关键阶段,能“催熟”科技成果,但目前服务成果转化的中试和工程化平台较少,实验室和市场脱节。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贾志宏攻关新型高强铝合金时,因找不到中试资金,产业化停滞,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提供105万元支持。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认为,中试平台建设运行需大量资金,多方主体参与积极性受政策、资金等因素制约。
当前,福建、山东等地积极推进中试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专家建议,解决中试“钱从哪儿来”问题,打破组织边界,加快建设重点产业链中试平台,同时投入稳定资金,不将短期盈利能力作为考核指标。
应用场景支持也至关重要。科研成果需迭代升级,没有应用场景差距会拉大。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智能飞行汽车,经科大硅谷及合肥市场景公司服务团队牵线,与低空文旅企业签署场景合作协议。此外,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环节离不开耐心资本支持,社会资本对原始创新观望多、投入少,学校需加强与社会资本联系,解决成果转化前端资金问题。
破解“不会转”:专业机构与复合人才培养齐抓
技术转化专业机构与人才缺乏,导致不少成果难以落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和晓楠分析,高水平专职成果转化人才少,限制了成果转化。北京科技大学杨志国表示,科研人员对专利转化流程了解不足。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搭建平台和培养人才破题。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与学校共同搭建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新增设备,培养技术经理人。该中心帮助俞晓帆团队对接运营商优化算法,促成产业化项目;帮助丁延伟团队对接政府,推进成果落地转化。中心落地一年,累计对接高校成果4880项,转化落地174项。
培养高水平专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是现实难题。上海市科技委员会梁冰表示,国内对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建设需加强,高校转化部门人员专业化服务支撑不够。专家建议内外联动协作,加强人才培养,将学校成果转移转化部门与外部技术转化平台资源协同对接,支持一线人员成为专业师资,推广设立技术转移硕士学位点。
此外,需打通职称通道、提高待遇,明确技术经理人职责、权利和义务,给予奖励,设立技术转移专技岗,稳定和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