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弘深科创”研讨会暨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建设实践​

​重庆大学“弘深科创”研讨会暨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建设实践​

​​重庆大学“弘深科创”研讨会暨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建设实践​

2025年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期间,重庆大学在展区举办“弘深科创”研讨会,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博士后管委会主任胡际权、重庆大学副校长邓绍江出席并围绕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业等话题分享经验,与校内初创企业代表、科研团队及校友企业嘉宾交流互动。此次研讨会是智博会期间重庆大学系列展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

 

​18项成果亮相智博会:产业化进程加速​

此次智博会,重庆大学携18项重大科技成果参展,涵盖新型储能、智慧医疗、智联汽车、智能感知等多个前沿领域。这些项目以“产业化”为核心选拔标准,其中75%为首次参展,55%已成功实现转化并孵化衍生企业10家,其余45%也有望近期走向产业化。例如,新型储能技术方向的“超低贵金属载量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堆”,通过降低贵金属用量(阴阳极总载量仅0.4mgPGM/cm²)降低成本35%以上,已与中国电解重庆公司、宝武清能朝阳气体等企业合作研发150kW电解堆;智慧医疗领域的“NHWD-870 1.1类原创新药”(BET小分子抑制剂),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BET抑制剂产品,目前已进入中线癌适应症临床II期试验

 

​“123”模式贯通转化全链:破解堵点难点​

为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货架”,重庆大学构建“123成果转化模式”,即“一个体系,两个一公里,三大氛围”。​​一体化成果转化体系​​是核心,学校成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技术转移研究院作为统筹管理单位,整合成果产生、中试、服务与转化全流程职能,形成“行政化管理+市场化服务”协同机制;​​“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兼顾​​,既注重提升成果的市场适配性(如针对产业需求开展定向研发),也着力打通产业化落地终端路径(如推动成果与资本、企业对接);​​三大氛围营造​​,构建鼓励创新的科研氛围(宽容失败)、规范有序的制度氛围(明确权责)、专业高效的服务氛围(提供全流程支持),系统化解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困境

​权益改革赋权:从“权益让渡”到“权益约定”​

重庆大学以权益改革为核心,探索出“权益让渡”与“权益约定”双模式,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权益让渡”模式​​:早在2018年作为重庆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时,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允许科研人员在缴纳资源占用费后,获得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自主开展转化。例如,光电工程学院朱涛团队的“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通过该模式实现所有权转移,成立重庆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已应用于石油石化、地灾监测等领域

。​​“权益约定”模式​​:2024年推出更灵活的机制,通过协议约定未来收益比例,允许科研人员先行转化、后续付费,极大缓解初创团队资金压力。资源与安全学院蒲源源副教授的“矿山灾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项目,因该模式解决了初期资金瓶颈,转化进程显著加快。2025年,学校已有3个项目通过“权益约定”实现转化,其中2项获得重庆市种子基金投资

 

​多元路径落地:从“作价投资”到“资本对接”​

在制度创新推动下,重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多种形态并行、覆盖不同阶段和领域的良好局面。​​作价投资​​:今年以来,5项科技成果以作价投资方式成功落地,作价总额3697万元,涵盖高性能电驱动、无感体征监测电子织物、手机智能检测中枢、超分辨率显微镜等方向;​​资本对接​​:多项成果借助外部投资加速产业化,如光电学院王代华团队的“超精密定位技术”企业,获得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数千万元独家投资(该机构近十多年来首次投资重庆市高校教授创业项目)

 

​构建转化生态:从“校内创新”到“开放协同”​

重庆大学不仅注重内部机制创新,还通过展会、研讨会、资本对接等形式拓展外部合作生态。此次智博会期间,学校通过“弘深科创研讨会”邀请政府、企业、投资机构专家与校内团队、初创企业及校友代表共话科技创业与成果转化,汇聚多方力量构建创新生态圈。例如,通过展会曝光18项成果,让企业与市场需求直接对接;通过研讨会交流,让科研人员了解产业痛点,调整研发方向。这种“校内培育+外部协同”的模式,推动科技成果从“封闭研发”向“开放转化”转变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