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高能平台赋能中原创新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的落地,是沪豫合作深化的标志性成果,也是科技创新资源向中原汇聚的关键举措。研究院依托上海交大综合优势,结合河南产业基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高能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人才,构建创新生态,为中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搭建高能平台:汇聚创新资源的核心枢纽
上海交大与河南合作由来已久,2020年沪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研究院的成立成为落实协议、引入交大科创资源的关键。研究院立足国家与区域需求,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河南布局7个创新中心(合成与催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制造、低空智能、双碳科技),并在新乡(生物医药)、洛阳(特种材料)设基地。目前,合成与催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四大中心已启动建设,新材料中心正筹建。
高能平台促进资源汇聚:一方面,将上海交大一流技术资源与先进成果带入郑州,与海南国际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签署协议,共建共享产学研用平台;另一方面,实施精准引才策略,2025年上半年全职引入高水平人才6名,柔性引进国内外专家学者37名,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智力支撑。
聚焦产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的强劲引擎
研究院立足中原资源禀赋,紧扣河南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关键问题、推动转型升级。例如,张万斌教授团队研发的关键催化剂,攻克贝达喹啉不对称合成难题,推动该抗结核药物在河南产业化,一期产线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 – 3亿元。
研究院加强与河南重点企业合作:在化学合成领域,与平煤神马集团、心连心集团等解决关键分子合成问题;在人工智能领域,与郑煤机(巷道机器人)、正星科技(加油机器人)、新乡通达(铺路机器人)等开展项目合作,其中铺路机器人项目已实质落地。此外,与慧川自动化、洛阳正骨医院等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研用一体”平台,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推进科技孵化与企业培育,推动交大小试成果在郑州中试并产业化。
培育科技人才:构建创新生态的关键支撑
人才是创新之本。研究院不仅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回归河南,还注重培育本土人才。博士后郭云飞聚焦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技术,是“河南学子反哺家乡”的缩影。
研究院探索“多元化师资 + 定制化课程 + 模块化场景”本土化人才联培模式,与河南高校合作开发课程,培养“AI + ”及智能制造领域人才。下一步,将聚焦新兴产业领域,靶向引进国际领军人才及高水平团队,打造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推进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战略合作,落地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探索“研究院 + 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为河南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以科教一体、产学融合、研用协同的创新生态,让科创种子在中原沃土生根发芽,未来将持续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化协同发展,为中原崛起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