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头对接产业生态完善 “双轮驱动” 绵阳提速创新产业发展

一头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头对接产业生态完善 “双轮驱动” 绵阳提速创新产业发展

​绵阳:锚定“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 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绵阳造”机器人及核心部件产品备受瞩目——能精准烫米粉的智能机器人,每个动作都需精确把控;新型磁钢产品在性能不变前提下,无需重稀土元素即可降本15% – 20%。这些成果是绵阳聚焦科技资源“我有”与产业发展“我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与产业生态完善“最后一公里”的生动注脚。

​最初一公里:全链条转化体系激活创新源头​

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从成果转化到量产前的环节均有对应解决方案,而起点是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聚焦绵阳特色产业建圈强链需求,连接科研院所与高校,搭建技术与产业的桥梁。

以轴研中心为例,技术负责人宋霖团队正攻关工业母机“心脏”——主轴的刚性与冷却设计。主轴是高端装备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尺,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领域至关重要,此前高转速、大功率主轴被国际头部企业垄断。宋霖团队不到4个月组建专家团队并完成立项,有望一年内推出至少两款产品。

资金难题由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破解。科创投与研究院联动,研究院负责遴选转化项目,科创投敢于“投早投小”,二者变身为优秀技术与先进产业的“称重机”和“加速器”。目前科创投资本规模达10亿元,研究院围绕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形成以自身为核心、多专业院所配合的机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磁性材料和电机产业研究院已挂牌。

如今,创新中心及周边区域形成“成果产生—孵化培育—熟化落地—发展壮大”的全链条转化体系,让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产品。

​最后一公里:产业生态完善推动“双赢”发展​

科技是源头,产业是落脚点。绵阳锁定方向,整合资源集中突破。四川明确绵阳为人工智能等5条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及银发经济等8条产业链协同发展地,绵阳进一步筛选出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形成“587”产业体系,每条产业链均明确重点任务清单和路线图。

以机器人赛道为例,科技城新区成立的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可缩短复杂结构零部件制作周期,满足研发中试需求;磁性材料产业新增“电机”方向,为人形机器人驱动电机等提供磁钢,搭建创新平台打通两条产业链;下游的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科大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应用分中心)通过打造应用场景、采集数据,加速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场景验证,助力其走向智能化。

​双轮驱动:创新产业加速腾飞​

一头畅通科研转化路径,一头扭住产业发展方向,绵阳创新产业加速发展。预计2025年机器人产业产值将超30亿元,2027年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规模倍增、总产值达650亿元,5条主要承载地产业链总规模超2500亿元,推动全市规上工业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

绵阳通过聚焦“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以全链条转化体系和产业生态完善双轮驱动,激活创新源头、做强产业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