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路 培育新能源与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
8月的青岛,海风中涌动着创新热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固态电池等曾经的“未来技术”正加速落地,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青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
新能源项目: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窗口期率先突破
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制备与小试产线集成项目依托青岛绿色发展研究院,正打通全流程工艺,预计明年完成调试验证,同步建成千瓦级实证平台开展户外应用验证。青岛能源所的钙钛矿电池通用技术开发及试验检测平台稳定运行,具备单结电池组件制备与性能测试能力。
在头部项目带动下,产业加速集聚。去年底签约的青岛纤久1GW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项目进展迅速,今年4月注册成立公司,预计9月开工、明年年中投产,满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固态电池:技术领跑与产线建设并进
中科深蓝汇泽(青岛)有限责任公司依托青岛能源所崔光磊团队,拥有66项发明专利,开发4代固态电池体系,其65Ah电池能量密度达320Wh/kg,支持高倍率充放电并通过热蔓延测试,正在建设国内首条1GWh聚合物电解质固态电池产线。青岛中科源本新能源有限公司由研究员武建飞领衔,完成第一代20Ah固态电池样品定型,建成小规模试验线,攻克高熵锂合金负极世界性难题,近期将推出硫化物全固态动力电池试制产品,力争建成10MWh以上量产线。
新兴产业:“爆点”项目激活发展动能
绿色能源产业:抢占新能源制高点
钙钛矿与固态电池项目是青岛重点突破的绿色能源产业代表,为城市抢占新能源产业高地提供支撑。中科源本新能源研发的高熵锂合金负极实现50C倍率快速充放电,中科深蓝汇泽的固态电池技术与青岛新能源汽车、海洋经济规划高度契合,到2027年将建成低空经济电池制造基地。
海洋经济领域:特色产业创新示范
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由中国海洋大学与城阳区人民政府创立,聚焦海洋生物产业技术攻关,突破海洋生物制品、功能食品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深远海生物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并规模化应用,形成行业示范效应。
成果转化:“青岛路径”激活创新生态
中试平台:技术落地的“超级市场”
钙钛矿电池通用技术开放平台汇聚人才与成果,为省内企业提供测试服务,助力山东能源集团解决组件稳定性问题,与国电投、青岛地铁等开展联合开发与应用示范。
新型研发机构:“混合基因”释放活力
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采用“事业单位 + 公司制”模式,成员兼具科研与市场身份,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10余家,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去年带动产业集群销售超1.5亿元。
有组织科研:高效创新生态构建
中科深蓝汇泽、中科源本新能源通过“人才 + 技术 + 资本 + 市场”模式,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各方紧密协作构建高效创新生态系统。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中,青岛以新能源与海洋经济为突破口,通过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绘就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