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机器人产业“标准+服务”双轮驱动 科技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由沪苏浙皖协同立法形成的《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9月1日起施行,明确支持创新主体共建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上海普陀区,聚焦“中国标准”的机器人产业创新联合体正以标准认证与精准服务为抓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范式,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展。
标准认证: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今年5月,全球首张人形机器人“中国标准”证书(CR证书)在上海市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机器人研究院”)颁发,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安全性及市场竞争力跻身国际赛道。CR认证是产品质量的“毕业证”、上市的“许可证”,更是对标国际、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筹码。
在机器人研究院颁发的29张CR证书中,长三角企业占比超50%。其中,安徽芜湖的埃夫特ER300系列机器人获最高等级可靠性认证(超12万小时无故障工作时间),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获洁净级认证,在高等级环境实现精密操作。这些突破背后,是普陀区深挖“中国标准”潜力,以标准认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沪宁产业创新带机器人产业协同提供“双验证”通道。
精准检测:提升中国机器人质量
机器人研究院作为上海唯一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实施载体,在设计CR认证体系时,参考欧盟CE、北美UL等国际标准,新增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可靠性、智能化等认证,为中国机器人建立产业化“通用标准”体系,开辟与国际接轨的新赛道。
节卡机器人是典型案例。自2018年与研究院合作以来,其产品无障碍工作时间从2万小时提升至8万小时,仅用三年实现赶超。研究院通过“精准诊断、对症下药”,为企业搭建技术与市场的验证通道,助力节卡机器人拿下协作机器人可靠性首证后,成功出海获海外汽车巨头订单。目前,KUKA、ABB等国际企业也纷纷送检CR认证,彰显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精准服务:“一城一方案”赋能区域协同
普陀区发布实施方案,深化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机器人研究院以“一城一方案”精准转化模式先行先试。在江苏南通,依托正余镇机器人特色小镇,研究院设立南通分院,将检测认证服务送达产业链“最后一公里”。
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是受益者之一。企业与研究院共建全综合测试实验室,解决RV减速机性能测试难题,为园区营造良好生态。此外,研究院还聚焦当地农业需求,定制“绿叶菜无人种植自动化产线”,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预计年底种植能效达人工2.5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合作已梳理162项需求,达成合作项目62项,其中机器人研究院对接53项沪宁沿线需求。机器人研究院上海总院24小时不间断的检测认证服务,正持续激发区域协同创新活力,推动长三角机器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通过“标准引领+精准服务”双轮驱动,以机器人产业为突破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全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长三角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