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甘肃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甘肃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甘肃省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也为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面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甘肃高校需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新范式,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提升。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精准对接地方需求​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甘肃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路径​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对接区域发展的“接口”,精准匹配地方需求是避免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关键。

  • ​传统优势领域“固本培元”​​:围绕甘肃能源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推动高校相关学科向精深方向发展,强化产学研合作,聚焦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需求,加强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学科建设,为流域生态修复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 ​新兴领域“破局起势”​​:抢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培养算力集群建设、数据治理等领域人才;结合甘肃文旅资源富集特点,开设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文旅等交叉专业,助力地域文化IP活化利用;针对强县域行动,加强全科医学、乡村规划、特色农艺等专业建设,为县域输送“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

区域发展需要“落地能生根、干事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锤炼”。

  •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技术标准、生产流程融入课程;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升能力;探索“订单班”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缩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距离。
  • ​强化基层实践锻炼​​:建立高校与市州、县区合作机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鼓励专业学生结合所学参与地方治理、产业培育,在实践中成长为贴合区域需求的实用人才。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创新赋能产业​

科研创新是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需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

  • ​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供中试、孵化、交易等全链条服务;推动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捕捉地方产业需求,促进成果与企业精准对接;建立“高校技术成果超市”,降低企业获取信息成本,提高转化效率。
  • ​聚焦产业瓶颈攻关​​:围绕区域产业“卡脖子”问题组建创新团队,突破关键技术;针对新能源产业,在光伏组件效率提升、风电装备运维等领域开展研究,助力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围绕中医药产业,开展道地药材育种、有效成分提取等研究,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高校参与地方标准制定,增强区域产业话语权。

​加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精神动力​

高等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为区域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加强对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等的研究阐释;组建专门研究中心,运用多学科方法解读文化内涵,为文化传承提供学理支撑。
  • ​推动文化创意落地​​:支持高校与文旅企业合作,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旅游项目;鼓励设计、影视等专业参与地域文化IP开发,活化传统文化资源;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课程,培养策划、运营人才,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是责任担当,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甘肃高校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成果转化、传承地域文化,构建起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实现教育与区域的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