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创新载体为引擎 激活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新动能
8月5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果超市”内,科研人员的最新技术以卡片形式“上架”,扫码即可浏览详情。这一创新实践,正是深圳依托4000多家创新载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基础创新能力向纵深迈进:筑牢科技创新底座
面对全球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深圳以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抓手,深耕基础研究领域,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 前沿成果涌现:深圳湾实验室在癌症早筛领域取得突破,科学家孙坤团队发表基于血液游离DNA的泛癌肿检测新技术,灵敏度达国际领先水平,已获十余项专利并推进国产化落地,相关研究获批320项纵向科研项目(国家级、省级占比超80%),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支撑;
- 重大设施赋能: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自由电子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 载体矩阵成型:建成1家国家实验室、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及6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创新根基。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打通“实验室到市场”通道
深圳的创新载体不仅是基础科研的“摇篮”,更是链接实验室与市场的“桥梁”,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 机构引领转化: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既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发表成果,又自主研发桥梁检测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高危作业,已获全国20座桥梁检测订单,计划今年成立公司规模化推广;
- 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型科研机构打造“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协同生态(如深圳先进院),围绕产业需求服务,实现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正如专家所言“科学家的‘书架’为企业家的‘货架’提供支撑”;
- 双向奔赴成效:创新载体与科技企业紧密协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加速技术落地应用。
灵活机制释放创新活力:新型管理模式激发效能
深圳通过探索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制度,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 多元模式探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首创“四不像”模式孵化3000多家企业;深圳先进院构建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协同生态;深圳医学科学院探索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慈善捐赠、转化收益等);
- 人才机制创新:认定首批154位高级职业技术经理人,采用灵活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赋予科研自主权,以“松绑”激发能动性。
数说科技实力:创新成果彰显硬核底气
- 创新载体:已建和在建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4000多家各类创新载体;
- 顶尖平台:建成1家国家实验室、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及6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 人才引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三,连续两年获95后人才吸引力榜首,920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深圳以创新载体为引擎,通过夯实基础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