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举措,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当前,需系统解决科研与产业需求错位、转化链条不畅等问题,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一、提升成果供给质量:从源头增强转化动能
- 强化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建立稳定多元的经费支持机制,鼓励自由探索,营造包容失败的科研生态,激发原始创新活力;
- 市场需求导向的研发机制:从科研立项源头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成熟度;
- 优化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完善收益分配制度,试点成果持股,支持高校创办“学科性公司”,盘活无形资产。
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成果转化主阵地
- 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 创新成果管理制度: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机制,明确收益分配规则,开展科技成果持股改革试点;
- 拓宽成果转化资金渠道:灵活运用财政“拨改投”、产业基金等工具,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造血”能力。
三、完善服务体系:搭建供需精准对接桥梁
-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科技成果库和专业服务平台,定期举办线上线下路演活动,对高价值成果提供“一对一”服务;
- 强化高校转化能力:推动高校设立专门转化机构,配备专业团队和资源,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
- 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推进中介服务标准化建设。
四、优化生态环境:打造成果转化“热带雨林”
- 构建园区集聚生态:以科技园区为载体,推动科技型企业集聚发展,培育标杆孵化器和专业载体;
- 建立长效挖掘机制:构建央地联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挖掘机制,持续发现和培育高潜力成果;
- 促进跨界资源融合:畅通科研院所与产业界的合作通道,形成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生态系统。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已进入攻坚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堵点。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优化政策环境,推动更多原创性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