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区域经济
近年来,兰州市红古区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搭建多元平台、聚焦产业转化三大路径,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政策护航:顶层设计优化创新生态
红古区通过高位推动、制度先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保障体系:
- 高频次联席机制:区委、区政府召开10次专题会议,围绕产业布局、科研协同等关键环节优化政策环境;
- 系列规划引领:出台《红古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文件,今年新推《创新红古2025年暨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年行动方案》,明确平台服务、产学研支撑等15项重点任务;
- 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成长链条。
平台支撑:多元载体加速成果落地
依托国家级与省级平台资源,红古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特色科创港”矩阵:
- 国家级平台赋能:争取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5大国家级政策平台,建设省级炭素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
- 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依托“清华大学·方大炭素”核石墨等3个新材料研发中心,形成核石墨原创技术策源地;
- 特色平台提质:推进“方大炭素新材料科创港”“窑煤瓦斯创研基地”建设,整合企业资源,实现“项目—人才—资源”一体化配置。
产业转化:精准对接推动技术突破
红古区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聚焦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
- 产学研深度融合:3年实施67项科技计划项目(含30项产学研合作),推动15家企业与兰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
- 关键技术国产化:方大炭素“高温气冷堆堆内构件用核级石墨技术”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窑煤集团“煤层气提质与氦气精制联产”等项目取得进展;
- 农业科技赋能:鑫源农业“功能性微生物肥料提质增效技术”实现产业化示范。
未来方向:构建全域创新生态圈
红古区将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市场导向—产学研协同—全链条服务”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兰州市高质量发展贡献“红古样本”。
红古区的实践表明,通过政策精准滴灌、平台梯度布局、产业靶向攻关,区域可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创新生态链,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