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高新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实践
今年上半年,株洲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交出亮眼成绩单:落地孵化项目50个(含4个清华大学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申报近50家。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株洲高新区在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最后一公里”上的系统性探索,其“三招破局”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第一招:深度链接清华大学,构建系统化合作矩阵
株洲高新区以清华大学清皓普众项目为纽带,从单一项目合作升级为系统化、平台化深度融合:
- 精准培育标杆项目:为清皓普众提供场地、政策支持,协调株洲市中心医院联合申报国家级“揭榜挂帅”项目。该项目已完成三轮融资,获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FDA认证及ISO13485体系认证,打破海外高含胶氧化锆材料技术垄断,预计今年营收超4000万元;
- 拓展清华资源网络:通过项目招引,已落地沐曦科技、灵驱动力等4个清华大学项目,正对接清航装备等20个项目;
- 搭建长效合作平台:建立清华大学株洲校友会,规划共建项目孵化基地,从“点对点”合作转向“生态化”赋能,破解大学生创业“技术转化难、市场切入难、资本对接难”困境。
第二招:建设中试基地,跨越成果转化“达尔文死海”
针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量产的“中间地带”难题,株洲高新区打造中南——兴湘成果转化平台及中试基地:
- 功能定位:通过“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落地”模式,解决设备、工艺调整等量产前关键问题,显著提升成果转化成功率;
- 项目引进:已引进中南大学顶材数软、同丰低碳2个项目开展中试实验,跟进材料、电池等5个项目;
- 本地化对接:推动中南大学项目与西迪硬质合金、华为云应用创新中心合作,支持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园升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强化产学研用协同。
第三招:精准支持大学生创业,打造“陪跑式”生态
株洲高新区以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选苗子—配导师—给场景”精准投喂模式:
- 选苗子:聚焦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避免“广撒网”;
- 配导师:扩容导师团至200人,提供技术、管理、融资全链条指导;
- 给场景:为清华大学新材料项目导入中车储能和半导体应用场景,推动技术适配市场需求。
破局启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株洲方案”
株洲高新区的实践表明,打通成果转化堵点需构建“政策扶持—精准遴选—生态赋能”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 政府角色升级:从“输血式补贴”转向“造血式培育”,懂技术(筛选高潜力项目)、懂市场(对接应用场景)、懂服务(配套中试、基金等资源);
- 金融活水注入:需进一步激活科技金融,落实“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基金矩阵;
- 生态闭环构建:以中试基地降低产业化风险,以精准服务提升项目存活率,形成“孵化—转化—产业化”全链条。
当前,株洲高新区虽面临科技金融活跃度不足等挑战,但其以系统性思维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已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株洲方案”。未来,随着模式持续优化,有望输出更多经验,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