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试点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 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成都试点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 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成都试点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 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7月10日,成都市科技局公布《成都市开展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以“无偿资助+有偿股权”模式破解早期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难题,推动更多成果在蓉落地转化。

​政策核心:财政“先投”引导,市场“后股”接续​

  • ​模式创新​​:建立“财政资金先投+市场基金接续”的拨投结合机制,财政资金前期无偿支持,后期转为股权,国有投资平台跟进股权投资,形成“接力式”扶持。
  • ​资金规模​​:2025 – 2027年首期设财政“先投”资金2亿元,配套专项接续基金,累计支持项目不低于100项,单个项目最高支持500万元。
  • ​支持领域​​:聚焦“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扶持已走出实验室、未走向生产线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政策亮点:破解“不敢投”“不愿投”困境​

  • ​市场逻辑选项目​​:以市场标准评估项目,结合“企业申报评审”与“市场发现遴选”,精准筛选优质成果。
  • ​让利机制降风险​​:专项接续基金转股后3年内,允许企业实控人及团队回购50%股权,降低社会资本投资风险。
  • ​循环运行可持续​​:企业按原值返还“先投”资金,实现财政资金长效循环,放大财政资金效能。

​成都实践:从区县试点到全市推广​

  • ​区县先行探索​​:2024年温江区率先试点,联合金融机构共建2000万元风险资金池,带动银行投入2.5亿元“科创贷”;今年6月四川天府新区出台办法,设1亿元专项资金池,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 ​全国趋势呼应​​:上海、西安、重庆等城市已开展类似探索,今年1 – 4月全国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3.9%,财政资金创新支持科技创新成多地共识。

​政策目标:培育科创“明星”,加速成果转化​

通过“先投后股”模式,成都旨在培育“明日之星”“未来之星”“镇园之宝”,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成都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上迈出重要一步,有望破解早期项目融资难题,激活更多创新活力。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