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工会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成果转化服务职工见实效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东、河南、福建、青岛等地工会坚持学用结合、下沉基层,聚焦职工急难愁盼,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职工的具体实践,推动工会工作提质增效。
广东:开门教育+基层蹲点 双向提升服务效能
广东省总工会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收集职工意见建议,依托“粤省心”“12351”“粤工惠”等渠道自觉接受监督;强化与驻会纪检组联动,处置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苗头隐患。同时,聚焦省委部署深入基层调研,组织6名机关干部赴4地市平台企业、产业园区蹲点,推进基层建会入会及新兴领域“两个覆盖”,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
河南:“两高四着力”+五大行动 服务发展与维权并重
河南省总工会围绕“两高四着力”深化“五大行动、十件实事”:
- 乡村振兴:组织劳模投入智力、资金、技术,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 产业工人改革:加大中原大工匠培育,建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五小”创新活动;
- 新就业形态维权: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深化“枫桥经验”工会实践,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
- 关爱服务: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及特定群体关爱行动,推进职工互助保障。
福建:蹲点调研+效能制度 优化服务全流程
福建省总工会推动干部在“蹲点”“行走”中收集问题并解决,要求全省职工服务中心完善服务体系,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效能制度,形成“受理—反馈—监督”闭环管理。晋江市总工会构建“需求洞察—方案定制—服务落地—效果评估”体系,联合新业态平台发放出行补贴、快递优惠等“会员专属福利”,打造新型会员服务体系。
青岛:实事清单+整改落实 提升职工获得感
青岛市总工会围绕市办实事及10件工会重点实事,开展“春风送岗”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依托工会驿站开展“15项+”服务,惠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80余万人次;落实“四下基层”制度,通过“12351”热线收集意见建议366条,制定35条整改措施深查实改。
总结:学用结合 服务职工见行见效
各地工会通过开门教育、基层调研、效能提升及实事办理,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职工的具体行动,在促进职工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优化服务体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持续增强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