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多维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
天津科技大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及创业支持等多维度举措,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城市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政策壁垒,激发转化活力
学校取得三项天津市“首个”突破:
- 首个完成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
- 首推“社会服务型教师”聘任条件,以成果转化成效为核心职称评聘指标;
- 首个实施知识产权赋权,将成果所有权95%赋予团队,允许作价入股。
2024年技术合同额突破4亿元,科研经费达3亿元,成效显著。
全链条平台建设:强化载体支撑,推动产研融合
- 设立独立技术转移中心,统筹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及大学科技园建设;
- 大学科技园完成3万平方米载体建设,入驻企业200余家,孵化企业120家,产值5亿元,融资超亿元,转化科技成果百余项,服务滨海新区创新发展。
典型案例引领:聚焦“卡脖子”技术,实现产业突破
- 王红星教授团队通过知识产权赋权成立公司,突破超高纯化学品生产技术,服务全球80%电解液高纯溶剂企业,带动万亿级产业链;
- 谢希贤教授团队开发工程菌株及绿色工艺,推动缬氨酸等技术成为国家重点项目,填补国内空白,近五年新增产能超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超60亿元。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创新育人模式
- 围绕天津“1+3+4”现代产业体系,与头部企业共建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合成生物学未来技术学院及现代产业学院,采用“2+1+1”培养模式;
- 建设85门产教融合课程、GMP模拟车间等,实现“课堂—车间—研发中心”资源互通;
- “千团千企”行动走访企业477家,签订协议140余项,打造“科研平台共建—技术需求共研—人才资源共享”特色品牌。
支持师生创业:全链条保障,免除后顾之忧
- 政策护航:延长本科生创业休学年限至8年,研究生保留入学资格2年,灵活平衡学业与创业;
- 教育赋能:构建四级递进式双创活动体系,打造学科融合创业品牌;
- 平台筑巢:搭建“众创空间—产创基地—科技园—科创园”四级孵化链,配套全流程服务,助力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持续改革方向:破解关键瓶颈,释放转化潜能
针对初期投融资匮乏、知识产权资产管理等问题,学校将:
- 加速打造专职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升成果转化专业能力;
- 加强国资背景种子基金投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保障概念验证及首台套认证资金需求。
天津科技大学的实践表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平台支撑、产教融合及创业保障,可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