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勇攀科技高峰 多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东南大学:勇攀科技高峰 多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东南大学:勇攀科技高峰 多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东南大学以一系列创新举措勇挑硬核科技创新重担,在科技成果转化、原始创新策源以及科研生态营造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

​贯通转化链条:破解难题,激发创新活力​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东南大学主动作为,推出全国首创的“科技成果转化跃升10条”政策。设立“一门式”服务窗口,首期投入1亿元校友科创基金,实施赋权改革,让科研人员可获超70%的成果转化收益,学生还能无偿使用学校专利创业三年,有效贯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校地协同成为转化的关键引擎。作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核心单位,东南大学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构建起从技术攻关、概念验证到产业聚链的闭环生态。近年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76.87亿元,其中65%在江苏落地。学校还将协同模式向校友资源整合延伸,第四届“六朝松杯”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球400余个项目参赛,促成融资超20亿元,激活了校友经济的“链式效应”。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焦前沿,攻克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引领科研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尤肖虎团队构建的40μs极低时延高可靠毫米波分布式协作传输系统,改善了香农理论的“时延—可靠性—速率”不可能三角导致的超低时延下“容量崩塌”效应,为6G在工业控制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熊仁根团队开创性构建铁电化学前沿理论体系,青年教师张含悦将铁电化学与生物电子学结合,开发的植入式瞬态电子器件有望推动医学领域变革。

学校聚焦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电路等优势新兴交叉领域,系统布局科研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实施“基础研究增强支持计划”“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鼓励基础研究,持续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正如党委书记左惟所言,要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急需人才培养和颠覆性科学技术研发面对“卡脖子”难题,在民族复兴中担当大任。

​营造科研生态:赋能青年,促进学科交叉​

东南大学全力营造“让青年挑大梁、当主角”的创新生态。构建全链条青年科研支撑体系,实施“青年人才学术事业指导计划”,联合多元主体设立“至善人才基金”,实现人才辨识、培育、评价的全流程赋能,为青年科研人员潜心攻关筑牢制度基石。

学校立足多学科优势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举办近30期学科交叉青年学者沙龙,强化工工、理工、医工、文工交叉,在战略新兴领域前瞻性布局。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宇宁将偏振体全息光波导技术融入智能眼镜,重新定义人机交互体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扬团队研发全球首款“储能—自发电混凝土”,有望降低建筑能耗30%。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孙友宏表示,高校发展要靠硬核师资、顶尖学科突破、卓越人才贡献和攻坚成果服务国家。东南大学正以全方位的创新举措,在科技成果转化、原始创新和科研生态建设上不断迈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