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朱满洲团队成果转化破纪录:赋权改革激活绿色科技新动能​

​安徽大学朱满洲团队成果转化破纪录:赋权改革激活绿色科技新动能​

安徽大学朱满洲团队成果转化破纪录:赋权改革激活绿色科技新动能​

近日,安徽大学朱满洲教授团队研发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以2708万元作价入股安徽源州绿碳科技有限公司,创下该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来单项成果转化金额最高纪录。这一突破不仅彰显了科研团队在绿色化工领域的技术实力,更折射出安徽大学通过制度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显著成效。

​技术突破:破解传统工艺瓶颈,赋能绿色化工​

朱满洲教授团队聚焦二氧化碳转化领域的核心难题——传统工艺依赖高温高压条件,存在高能耗、低效率及三废排放量大等痛点。团队以产业化需求为导向,创新合成系列团簇基催化剂,并优化其合成流程及放大化工艺,成功实现酯类化学品的连续化合成。相较于传统釜式工艺需定期人为干预的缺陷,新技术反应效率显著提升,三废排放量大幅降低,为化工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制度创新: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主动性”​

2022年,安徽大学作为安徽省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率先推行两项关键改革:

  • ​收益分配激励​​:明确“80%归科研团队、20%归学校”的分配方案,让科研人员成为成果转化的主要受益者,从“要我转”转向“我要转”;
  • ​管理机制松绑​​: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将专利技术等成果从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剥离,免除评估问责风险,同时推行“绿色通道”审批,作价入股周期从“以年计”压缩至“一个月左右”。

两项改革既明确了科研团队的主体责任,又以市场化机制释放创新活力,为成果转化扫清了制度障碍。

​全链条服务:破解“不会转”难题​

针对科研人员“不会转”的痛点,安徽大学构建了覆盖“发掘—培育—孵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 ​专业团队挖掘成果​​:联合合肥市成果转化专班,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服务小分队,提供“一个电话,全程无偿服务”;
  • ​高价值专利布局​​:联动省知识产权交易所,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
  • ​资金场地支持​​:对接大学科技园和地方研究院,解决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需求。

这种“制度+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安徽大学自赋权改革以来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59项,成立或入股科技型企业24家(其中千万元级企业5家),累计转化金额达1.31亿元,获评全省赋权改革A类试点单位。

​绿色愿景:以技术转化助力“双碳”战略​

朱满洲团队的二氧化碳资源化技术作价入股,不仅是安徽大学赋权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更是高校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安徽大学国内合作处副处长刘泉表示,学校将持续优化政策机制,通过全链条免费服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为国家“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化落地,从制度革新到生态构建,安徽大学的探索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以赋权释放创新活力,以服务破解转化难题,最终实现科研价值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