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打出科技成果转化“组合拳” 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作为北京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代表,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始终以服务首都发展为己任,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通过搭平台、促改革、求实效“三连招”,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搭平台:全球视野下的创新要素“强磁场”
今年3月,北工大连续第三年举办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高促会),吸引10个国家和地区158所高校、520家企事业单位、1200余名专家参与。这场“科技盛宴”不仅是成果展示的窗口,更是资源汇聚的枢纽——城市污水处理智能平台、氢气生物医学技术等前沿成果集中亮相,智慧环保实验室远程操控污水处理场景,氢敷料医美产品现场体验,生动诠释了“全球化分享、全要素集聚、全链条融合”的主题。
三年来,高促会辐射范围持续扩大,创新要素汇集力度不断升级,已成为北工大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链接全球的重要桥梁,为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搭建了高端合作平台。
促改革:赋权松绑激发科研人员“源动力”
作为全国首批高校科研人员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北工大率先推行“先赋权后转化”模式,让科研人员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研究员秦文斌参与的“激光器成果转化”项目便是典型案例:通过专利作价入股成立北京工大亚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教师名字首次出现在专利证书上,权益与收益对等,转化动力显著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北工大进一步深化改革,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机构+平台”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扩量提质,让更多“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
求实效:三区联动打造创新生态“样板间”
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是首都环高校创新生态的典范。以平乐园校区为核心,辐射朝阳区南部“山河湾谷”区域,构建“核心区—先导区—产业区”三区联动模式:
- 核心区(北工大校区)聚焦源头创新,提供原创技术;
- 先导区(朝阳南部)作为技术转移中间载体,熟化成果并孵化企业;
- 产业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推动产品开发与市场应用。
自2024年10月运行以来,1.3万平方米先导区已吸引43个创业团队入驻,200余家科创企业集聚,形成“技术攻关—成果熟化—产业落地”的闭环生态,“朝阳南部新动能”品牌效应持续释放。
锚定未来:服务首都科创“大格局”
面向未来,北工大将持续高标准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山河湾谷创新区为引擎,积极参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强化基础学科、战略急需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协同发力,为北京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北工大力量”。
从平台搭建到制度创新,从生态构建到区域联动,北工大正以系统性改革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书写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工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