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进行第十四次专题学习 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多维度协同发力 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国务院进行第十四次专题学习 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近日,国务院围绕“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开展第十四次专题学习,凸显国家层面对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的高度重视。如何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迈向“货架”,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政策顶层设计、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正形成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领航:多维度协同破解转化堵点​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专题学习中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需聚焦关键环节打通堵点断点。具体部署直指三大核心方向:

  • ​转化源头优化​​:改革科技研发及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增强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 ​转化对接强化​​: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项目,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解决产业前沿问题;
  • ​转化应用提速​​:落实首台套等政策,推动自主技术产品规模化应用迭代,加速商业化进程。

​制度赋能:知识产权改革激活转化生态​

中国科学院专家宋河发指出,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粘结剂”与“催化剂”。近年来,《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持续发力,通过盘活高校及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做优增量专利,夯实转化质量基础。

  • ​赋权改革破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与资产单列管理改革试点取得成效,科研人员摆脱“国有资产流失”顾虑,转化积极性显著提升;
  • ​容错机制护航​​:对专利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实施整体考核,避免个案追责,为创新“松绑”;
  • ​金融工具加持​​: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通过专利池、联合许可等模式提升转化效率。

​实践突围:企业主体地位与全链条协同​

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陈柏强结合案例指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木桶效应”,需打通全链条堵点:

  • ​企业主导创新​​:强化企业决策主体地位,支持头部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培育高质量专利组合与产业标准;
  • ​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知识产权共享与收益分配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明确研发方向;
  • ​市场环境优化​​:完善激励机制,遵循转化规律,构建高效协同的成果转化体系。

​基层探索:从实验室到产业的“最后一跃”​

在地方实践中,浙江绍兴等地通过调研摸清企业需求,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精准对接;河南海南州依托光伏产业优势,探索绿色技术转化路径;登封唐庄镇则通过驻村工作队协调资源,将科技赋能融入乡村振兴。这些案例印证了“双向奔赴”的重要性——政策引导、企业发力、科研机构支撑需形成合力。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已进入攻坚期。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制度创新到市场培育,多维度协同发力正逐步破解“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难题。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企业主体作用强化、全链条服务优化,科技成果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迈进。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