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 金属团簇催化技术作价2708万元入股企业​

​安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 金属团簇催化技术作价2708万元入股企业​

安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 金属团簇催化技术作价2708万元入股企业​

近日,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朱满洲教授团队与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自主研发的金属团簇催化技术以2708万元作价入股,创下该校赋权改革以来成果转化金额新高。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实现了知识产权资本化,更成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的典范。

​技术突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

朱满洲教授团队自2021年起调整研究方向,聚焦二氧化碳转化领域。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成功合成一系列团簇基催化剂,并优化合成流程与工艺,发展固定床合成工艺,实现碳酸丙烯酯等化学品的连续化合成。

该技术突破了传统釜式工艺需定期人为干预的局限,在吨级合成水平上展现出反应效率高、三废排放量低的显著优势。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技术已达到批量生产条件,为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制度革新:破解转化难题 激发创新活力​

成果转化的背后,是安徽大学制度革新的强力支撑。学校主动打破传统管理壁垒,与研发团队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设立科研成果独立管理台账,推行“绿色通道”审批流程,靶向破解“制度门槛高、转化风险大”等难题。

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安徽大学推行“80%归科研团队、20%归学校”的市场化激励方案,明确科研团队主体责任,激发创新活力。这一机制让科研人员真正成为成果转化的主导者和受益者,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

​协同发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技术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离不开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力。朱满洲教授表示,团队始终以国家“双碳”目标为指引,致力于在分子尺度上“雕刻”碳循环新范式,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实现从“环境负担”到“绿色资源”的价值蜕变。

此次合作是安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成功案例,为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安徽大学将继续深化制度改革,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绿色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贡献科技力量。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