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 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嘱托,四川“科技川军”正以“前沿攻坚+转化赋能”双轮驱动,加速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在核聚变、概念验证、中试研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前沿攻坚:新一代“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
位于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来捷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度、高约束模式运行,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量级,标志着我国聚变技术快速挺进燃烧实验阶段。
总研究师钟武律介绍,团队自主研发的高功率中性束、微波回旋管等系统投入运行,掌握提高等离子体约束性能的新方法,为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及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堆奠定基础。“总书记的嘱托激励我们勇攀科技高峰,未来我们将持续攻关,为核聚变能源应用贡献中国智慧。”
今年,四川将加快推进6大科技专项,实施科技支撑未来产业发展“先手棋”计划,目标全年登记科技成果5400项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概念验证:筛出“可转化种子” 首项目落户双流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第一步是验证其技术成熟度与商业潜力。成都电子信息概念验证中心通过筛选、分析实验室成果,过滤“技术不成熟”“市场不明确”项目,留下可落地的好苗子。
近日,中心首个验证项目“掌静脉识别技术”签约落户成都双流。该技术利用红外光成像手掌毛细血管血红蛋白特征,安全性高,可应用于智能家居安防等领域。“中心组织专家团队测试认证,帮我们明确了产业化路径。”广州微盾科技董事长张勇表示,成都的产业生态和验证服务是落户关键。
中试研发:打通“从1到100”转化通道
中试平台是科技成果规模化的“孵化器”。在眉山市四川省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储能)中试研发平台,全固态电池组关键材料正进行中试熟化。企业自主研发的正负极硫化物电解质材料,使电池充放电次数超1000次,实现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预计年底投产,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
“平台已入驻15个中试项目,覆盖固态电池全产业链与氢能领域。”运营负责人叶锐介绍,平台汇聚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等创新力量,引进检测机构,推动成果“从1到100”转化。眉山市已建成60个中试平台,2024年转化科技成果70项,产值超100亿元,形成“成都研发+眉山转化”模式。
生态构建:政策+基金+服务 全链条赋能
四川正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生态:布局省级行业中试平台20个以上,打造特色应用场景100个;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眉山市计划设立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健全科技保险机制,推进成都科创岛眉山分岛建设,助力成果“找企业、找资金、找市场”。
从“人造太阳”的聚变突破到掌静脉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四川正以科技创新的“硬实力”和成果转化的“加速度”,奋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为全国高质量发展贡献“四川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