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更新:以民生为核心 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居民都能在发展中获益。”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高世昀的这句话,道出了上海城市更新的核心理念。从“15分钟生活圈”建设到适老化改造,上海正将更新成果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幸福指数,探索出一条兼具民生温度与创新活力的城市更新路径。
民生为本:更新成果转化为幸福指数
上海的城市更新始终以民生改善为出发点。在黄浦区老城厢的露香园项目,通过长达8年的动迁和15年的开发建设,将曾经每平方公里12万人的高密度区域,转变为“延续历史肌理、塑造现代生活”的宜居社区。静安区蕃瓜弄小区则通过“原拆原建+居民回迁”模式,仅用220天完成危房改造,实现“拆建速度与居民满意度双高”,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这些案例表明,上海的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通过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将民生改善融入更新的每一个环节,让居民在发展中切实受益。
金融创新:破解长效运营难题
面对历史风貌区更新的长效运营挑战,上海“跳出传统地产逻辑”,探索金融创新与片区运营协同。2024年,企业发行上海首单保租房REITs,尝试从“债型开发向股型运营”转型,以长期现金流支撑高投入、长周期的更新项目。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也为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科技赋能: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矩阵
科技创新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强劲引擎。徐汇区康健路旧改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减少2/3碳排放,创下“一年竣工交付”的“上海速度”。联合国人居署专家评价,上海在数字化存档、低碳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探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文化传承:活化利用延续城市文脉
上海创新“保护-利用-创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在武康路-安福路片区,通过“分级分类保护”对文保建筑实施“最小干预”,同时引入咖啡文化、艺术展览等新业态,让历史街区成为“鲜活的博物馆”。这种模式既保护了城市文脉,又赋予了历史街区新的生命力。
跨区域统筹:整合资源提升综合效益
在青浦区蟠龙天地的城中村改造中,上海通过“成片开发+产业导入”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并引入文旅业态,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品质的双重提升。这种“跨区域统筹+长效运营”机制,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持续的资源保障。
全球借鉴:中国经验的示范意义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高级顾问张振山表示,上海、北京和广州等中国城市的城市更新经验,为全球城市提供了宝贵借鉴。上海的实践表明,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过程。
未来,上海将继续以民生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推动城市更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全球城市更新贡献更多“上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