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盘活无形资产 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
“真没想到‘躺’着的49件专利真的变成了‘真金白银’。”湖南天联城市数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道。光大银行长沙分行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其发放1000万元贷款,助力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补充流动资金、研发新产品。这一案例正是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力科创企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架起创新与市场的桥梁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然而,“轻资产、硬科技、缺抵押”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性特征,融资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银行业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力度,以专利权、商标权等为质押物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快速发展。这一模式通过盘活无形资产,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成为破解融资难题的“金钥匙”。
实践案例:金融活水浇灌科创企业
在贵州,工行贵州贵阳分行为某高新科技企业发放1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助力其将核心专利技术转化为发展动能;在湖南,光大银行长沙分行为天联城市数控有限公司定制知识产权质押方案,解决其销售回款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的资金困境。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555.7亿元,同比增长33.4%;累计发放贷款户数26545户,同比增长23.4%。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量快速增长,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强劲的金融支持。
扩容质押物范围:覆盖更多创新要素
为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覆盖面,商业银行不断扩充质押物范围。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将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纳入评价体系;深圳、浙江、湖北等地探索商业秘密质押融资,武汉嘉齐扬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浙江锦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分别以商业秘密为质押获得120万元、1000万元贷款。
金融监管总局提出,鼓励将动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数据权益等纳入可质押知识产权范畴,为更多领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打通融资渠道。
破解评估难题:从“外部依赖”到“内部标准”
价值评估难、评估贵、评估慢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痛点。商业银行此前主要依赖第三方评估机构,但不同机构评估结果差异大、周期长、费用高,影响业务效率。
监管部门引导银行建立内部评估体系。建设银行首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内评法),实现从“外部评估”到“内部评估”、从“经验评估”到“标准评估”、从“人工评估”到“智能评估”的转变。截至去年末,建行运用内评法累计评估专利40余万件次,估值金额近3000亿元,为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了精准依据。
未来展望:金融资源精准投向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缓解了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题,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随着质押物范围的扩大、评估体系的完善,金融资源将更加精准地流向科技创新领域,助力更多“真”科技、“硬”科技企业将无形资产转化为发展动力。
未来,银行业将继续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优化服务机制,为科创企业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金融支持,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