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首都发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首都发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首都发展​

近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主动对接国家与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数字化、智能化机遇,优化办学布局,提升“信息+”“人工智能+”创新能力,通过构建全流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应用,为首都高精尖产业和区域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对接需求 构建成果转化“牵引力”​

“过去科研成果转化难,根源在于供需错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昕指出。为此,学校建立“企业出题、学校答题”协同攻关机制,让研发从源头贴近实际需求。

在昌平区实验室,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孙江宏团队研发的固定式割胶机器人,通过学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前期对接需求企业,实现“一刀出胶”,产量比人工提升50%以上。“研究方向始终紧贴实际需求。”孙江宏说。

学校还加入沙河高教园七校联盟,与昌平区、怀柔区、北京市文物局等合作,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已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合同金额3000多万元。

​打造概念验证平台 破解“死亡之谷”难题​

“很多成果倒在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新型传感器概念验证平台负责人高国伟教授说。学校总投资6000万元打造该平台,配备5大专业研发测试平台,提供从原理验证到小批量生产的全流程服务,并组建由企业家、投资人组成的“导师团”。

近两年,平台验证项目29项,促成26项成果转化落地;2023年至今,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2家单位签订横向合同12项。“核心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高国伟展示的成绩单显示,平台正成为成果跨越“最初一公里”的关键桥梁。

​完善孵化服务体系 激发转化“内生力”​

早在2009年,学校就参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试点;2022年加入“先使用后付费”试点;2023年承担北京市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等试点任务,成为北京市属高校中较早建立完善转化体制机制的高校。

学校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设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全资校办企业作为市场化运营平台;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团队,4次获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资助,2023年被评为昌平区优秀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90%分配给团队。”陈昕介绍,2024年学校专利转让金额同比增长110%,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在密云区河南寨镇,学校专家团队创建首家非农院校牵头的科技小院,研发“密云红”数字化种植技术,助力多个村落产量与品质双提升,带动村民增收。“技术改变乡村的成就感无可替代。”项目负责人刘宁教授说。

​服务首都发展 书写创新“答卷”​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构建创新生态。”党委书记解江凌强调。从实验室到科技园,从概念验证到智慧乡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正以全流程服务体系为笔,推动更多成果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正如校长郭福所言:“当‘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高校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