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布12个典型案例引导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和“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也是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青岛市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和“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正在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近日举办的青岛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化落地对接会上,
发布12个2024年度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涵盖:
-
海洋电子信息
-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
-
海洋装备
-
现代海洋渔业
集中展现青岛在重点海洋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旨在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现实指导与路径借鉴。
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自主投资转化是成果落地的重要路径:
-
青岛国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北斗三号的全球海洋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项目 -
青岛国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面向海洋监管的‘海悟’大模型智能体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
二、共同实施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
山东朝辉自动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门座式起重机远程全自动化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填补行业空白,转化金额超1亿元,已在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等落地 -
青岛昌辉海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CH系列海陆钻井机器人”项目
攻克自动化控制技术难题,样机已应用于中石化胜利油田3000米钻井平台
与高校联合实施三阶段产业化推进计划,目标年产50套
三、横向课题合作转化
-
“海洋水文实时智能观测系统”项目
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等央企合作开发
应用于中海油番禺、流花、东方等深海油气平台与科研项目
支撑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安全保障
四、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合资企业
-
“深水海底钻机永磁直驱电动钻具”项目
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价投资,与山东浓西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
青岛金实信智驱机电科技公司
研制海底钻井系统核心装备,填补我国高端钻采装备空白
总结来看,青岛在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
-
自主实施转化(企业主导)
-
联合实施转化(产学研融合)
-
横向合作课题(多方协同)
-
作价投资设立公司(成果资本化)
这一系列模式展现了多元路径并进、科技引领发展的特色实践,
为全国沿海城市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