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如何有效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科技展会作为集展示、交流、交易于一体的重要平台,正被赋予全新的战略意义。
**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北京科博会)以“开放引领协同发展,创新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
充分展示了科技展会在打通“科研—产业—市场”链条中的关键作用。
一、成果转化新平台:从展示到连接的多维升级
(一)展示新技术:全链条式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作为国家级科技产业博览会,科博会系统呈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示范全链条成果,
包括AI芯片、低碳能源、智能制造等“硬核技术”,
以及数字政务、智慧文旅、教育科技等“软性创新”。
多维度集中展示为投融资机构、政府平台及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直观系统的对接场景。
(二)促进多边对接:构建技术合作与投资洽谈机制
展会通过成果发布会、技术对接会、圆桌论坛等形式,形成动态对接机制。
如“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成果对接活动”促成高校与企业合作意向,
中外创新对话、中日韩技术转移合作论坛等国际平台推动技术跨境流通能力提升。
(三)赋能产业落地:推动协同创新与场景转化
科博会是“展示场”,也是“测试场”“孵化场”。
依托**“科创+应用场景”机制**,一批智慧交通、AI教育等项目
从“样品”走向“产品”,从“设想”落到“市场”,
体现展会在协同创新与快速试错中的平台价值。
二、平台价值提升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
在“双循环”和“数字中国”战略下,科技展会迎来功能升级机遇:
-
桥梁角色日益突出
-
政策引导、产业基金、孵化器资源融合进展会体系
-
助力形成**“展示+交易+孵化+转化”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
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也正借力展会招商引资,布局未来产业集群。
(二)挑战:转化机制与后续支持仍存短板
尽管展会具备“首发、首秀、首谈”优势,但:
-
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评估、技术定价能力薄弱
-
成果转化缺乏持续的资金、政策、人才支持
-
展会作为阶段性活动,后续服务机制不足
-
跨国技术合作面临数据合规、贸易标准等外部壁垒
三、未来发展方向:从会展平台到创新基础设施
未来,科技展会将演变为融合展示、交易、服务、协同于一体的“创新基础设施”。
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延长展会生命周期
如:线上成果对接平台、虚拟展厅、AI推荐系统等,
实现**“7天展览”变为“365天运营”**。
另一方面:强化展会与科技园区、创投机构的联动机制,
实现从“看得见→买得了→谈得拢→落得下”的闭环转化。
同时,还需加强数据治理与国际规则对接能力,
提升展会在全球科技交流体系中的制度话语权与规则引领力。
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以其内容广度和合作形式的创新,
充分体现出科技展会在推动成果落地中的新角色与新使命。
在数字经济提速与产业融合深化的时代背景下,
科技展会不仅是展示舞台,更是科技、市场与政策的枢纽平台。
未来,唯有强化其“基础设施”属性,提升成果转化效率与服务能力,
科技展会方能更好承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