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如何提升效能下“金蛋”?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调查②
沿途下蛋
零距离实现催熟转化
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秦源带领团队破解菠萝、百香果等作物的“花果密码”,推动农业增产与乡村振兴,成为福建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
在福州大学科技园旗山园区,实施“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机制,构建“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模式,实现“科研创新1→成果应用10→市场推广N”的高效转化路径。
-
福州大学与中海创集团合作形成“中海创模式”,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协同运作,打通产学研界限。
-
研发出全球首创的工控数据引擎,树立行业标杆。
-
园区年均转化科技成果100余件,大幅缩短成果落地周期。
2023年设立2亿元基金,成立福建首个概念验证中心,
验证3个医疗机器人项目,其中2个已进入科研临床阶段,
**“全髋置换微创手术机器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福建省出台《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提出到2028年认定支持30个以上中试服务平台,
每个平台最高资助1000万元,加快技术“熟化”,
弥合科研与市场间的技术断裂带。
松绑赋权
让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
过去,科研人员面临成果使用权不清晰、“不敢转”的困境。
2022年起,福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赋予科研人员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打破机制障碍。
-
清源创新实验室探索“作价投资+成果赋权”模式,
孵化出7家企业,科研人员收益可达85%。 -
厦门大学嘉庚高新院构建“一门式技术转化服务体系”,
培养专业技术经理人团队,推动成立科技企业70家,
实现累计产值2.6亿元,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桥头堡。
2023年,福建出台“科创20条”,
推动高校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
出台《赋权改革指引》,鼓励探索
**“先使用后付费”“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等新模式,
灵活许可中小微企业使用科技成果。
典型成效包括:
-
福建师范大学范毅方团队服务李宁鞋类产品设计,
一年创造经济效益4454万元; -
华侨大学孙康教授团队成果推广至20余种新产品,
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破壁协同
构建全链条育成服务体系
赋权改革解决了“源头动力”,但要实现系统推进,必须:
-
打破信息孤岛
-
补齐专业化转化服务短板
-
构建完整转化生态链
福建与中国科学院深度联动,依托STS科技成果类平台,
精准撮合科技成果与本地企业。
-
如福建亿彤生物与中科宁波材料所合作,
实现荧光微球国产替代,获中央引导项目支持。 -
2023年福建共实施中科院STS项目86个,
进一步启动院省科技合作计划,出台实施细则。
为解决平台空缺问题,福建正推进
全省统一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与创新馆建设,
借鉴浙江“浙里拍”、安徽“创新馆”等模式,
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成果对接与转化系统。
各地积极行动:
-
厦门科学城推动“技术源头掘金”,与中科理化所等合作,
建设“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采用“拨投结合”模式,
仅用4个月实现浮力材料产业化落地,
获得14项发明专利,产品应用于厦大嘉庚号深海科考。
福建正通过机制创新+资源协同+服务体系完善,
绘制出一张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施工图”,
从**“破壁”走向“破局”,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潜能,
朝着全国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