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推进助残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最新情况。
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钟伟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组织实施了包括
-
“人机交互脑机接口传感器研发与应用”、
-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药一类新药临床研究”
在内的一批省重大科技项目,在神经康复、新药研发等领域实现突破,形成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关键共性技术,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助残产品、药品和装备。
其中,“新型角膜供体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等成果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发的人工角膜技术产品广泛惠及残疾人群。
为强化平台支撑,山东省推动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依托山东大学、康复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发了包括
-
残疾功能重建技术、
-
康复机器人、
-
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
在内的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显著提升助残科技创新水平。
王钟伟表示,即将出台的《山东省脑机接口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将围绕
-
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前沿,
-
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
培育科技企业与推动助残场景应用,
建设全链条创新生态与优化政策环境。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持续强化与省残联协同联动,围绕
-
战略规划、
-
重点攻关、
-
成果转化、
-
创新高地打造、
-
科研团队培育
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同时,针对助残领域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聚焦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康复器械等关键领域,将布局一批前沿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省科技厅将进一步加快助残成果转化应用,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推动成果信息汇聚、挂牌、路演、推介等全流程服务机制,实现助残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和信息共享,加快优质成果落地转化。
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和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构建了覆盖
-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
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聚焦助残事业,凝聚科研力量,取得积极成效。
发布会上,副校长(副院长)杨美红介绍,校(院)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与人才优势,以医工结合、人工智能赋能的方式,在下肢运动技能恢复领域,开发了:
-
外骨骼机器人
-
轻量化、可穿戴下肢智能康复辅助装置及配套APP(可实时采集与分析运动与生理参数,具备运动评估和训练双重功能,正在三甲医院临床测试)
-
主动式脑机接口下肢康复训练系统(已在山东省中医院康复科开展临床测试,支持脑卒中神经功能重建的主动参与,正推进产业化落地)
此外,校(院)还建设:
-
“山河”超算平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为脑机接口、智能康养提供核心算力)
-
健康食品资源挖掘与创制、人形机器人等省重点实验室
-
快速病理系统、智能外科、人机智能协同等工程研究中心
为科技助残提供坚实底座与核心支撑。
杨美红表示,接下来校(院)将:
-
联合省残联打造省级助残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建设
“山东省助残产品研发实验室”, -
聚焦失能、失智等类别残疾人智能化助残装备研发,
-
支持地方助残产业园区建设,
-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