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名医入渝暨国药太极第三届科技创新大会”聚焦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以科技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名医入渝暨国药太极第三届科技创新大会”在重庆召开。本届大会以“正源出新 智创共赢”为主题,汇聚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的300余位专家代表,围绕中医药产业如何实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展开深入交流,探寻传承与现代化融合的创新之路。


🌿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中医药成果转化的原点回归

“药品的核心价值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刘张林指出,真正推动中药创新转化,需以患者为核心、以临床为起点。

  • 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提出“湿为病毒说”等新观点,研发出院内制剂化湿液、头风汤、开胃饮,满足特定病患需求;

  • 专家普遍呼吁:建立从医生发现问题、高校科研发力、企业产业化落地的完整链路。

专家共识:走“从临床来、回临床去”的成果转化之路,是打造“中药大品种”的关键。


🔬 以技术突破为驱动:从经验走向数据的新范式

科技创新是成果转化的“推进器”。大会强调,要以现代科技语言解码中医药的科学逻辑,推动中医药从“经验”走向“数据”“证据”。

  •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团队发布“本草智库”,汇聚1500万条基因信息、3000余万条成分-靶点数据,为中药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

  • 南京中医药大学陆兔林教授团队引入AI、大数据技术,实现中药饮片炮制的智能化标准化,解决药效不均等痛点问题。

专家观点:推动“智能+中医药”深度融合,是形成中药标准化、规模化应用能力的必经之路。


🎓 以人才机制为支撑:打通从“种药”到“用药”的全链条

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最活跃的因素。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陆伟根:高校应围绕新药开发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调整优化学科结构;

  • 珠海濠麦科技首席科学家徐峻:应培养**“懂算法、懂临床、懂中药”的跨界人才**;

  • 王一涛教授:推动岗位轮岗制与跨界锻炼机制,打通研发、转化、市场等多环节人才流动。

改革职称与评价制度

  • 重庆医科大学李华兵副校长指出,高校应摒弃“唯论文”导向,推动以科研实绩、成果转化为导向的评聘制度改革

  • 引导高校科研走出“象牙塔”,增强与企业、临床一线协同创新能力。

专家共识:用机制激发人才潜能,是解决成果转化“人难找、人难用”的现实解法。


📈 推动“中药金品”崛起:产业规模大而不强的破题之道

大会还聚焦中医药产业长期存在的痛点:缺乏百亿级“中药金品”

  • 当前,全球年销售超10亿美元的药品达160种,中药尚无一款上榜;

  • 专家呼吁:围绕经典名方、配方颗粒、院内制剂等资源,从临床复用性强、疗效明确、需求量大的品种中筛选,推动标准化、产业化升级。

行业愿景:中药要从“疗效有口碑”走向“产品有市场”,实现从名方到名品的产业跃升


✳ 总结:协同创新生态是中医药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

在大会中,多位专家呼吁,要构建“临床+科研+产业+监管+人才”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

  • 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链路;

  • 聚合政策支持+平台赋能+资本引导+机制激励多维合力;

  • 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

中医药的现代化之路,正在从“守正”迈向“创新”,从“传承”迈向“转化”。以科技为桥梁,以人才为引擎,以机制为抓手,中医药有望真正实现从“国粹”走向“国品”,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柱。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