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epSeek现象”说明了什么?
中国技术创新路径,不必复制国际范式。
张军认为,DeepSeek等AI成果的“高效产出”,挑战了国际社会对AI“高投入、长周期”的普遍认知,说明技术创新可以有另一条路。创新不一定都依赖同一模式,中国的科技发展走出了独特路径。
“无论是硬核技术还是数字技术,年轻人一定是主角。”
张军强调,构建一个“年轻人能够冒出来”的创新生态,比单纯扶持个体更为关键。科技创新不是简单的“被选择”或“被培养”,而是依靠系统性的“土壤”和“容错机制”。
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
民营经济在技术快速迭代领域具备独特优势。
国家项目如高铁体现“举国体制”强项,而民营企业则是推动商业性技术创新的主力。例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特效制作,背后是上百家中小企业和年轻从业者的联动。
“民营企业更适应快节奏竞争环境,在模式创新和技术更新上具有更大空间。”
张军指出,应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参与更广泛的创新生态,不是简单扶持而是营造活力。
三、中国为何频出硬核创新?三大优势支撑
-
人才规模大:每年上千万高校毕业生,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储备。
-
市场规模大:中国是全球少有的“超级应用场景市场”,创新容易找到落地载体。
-
**供应链协同强:**产业链分工高度互补,创业者不必样样都会,总有人补位。
“创新在中国落地的几率,比在小国更高。”
张军强调,中国的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嵌入整个产业与市场生态中逐步孵化、快速迭代。
四、新旧动能转换:转向“以人本”的内循环
张军指出,中国正面临全球化放缓、贸易壁垒上升的新环境,需要依靠内需驱动增长,而构建新格局的关键是提高民众“获得感”。
-
核心问题:让大多数人“敢消费、能消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
**结构调整:**从“经济建设财政”向“民生消费财政”转型。
“未来财政重点不再是硬件投入,而是投向人、投向家庭、投向消费保障。”
张军认为,这种“转向消费”的趋势已经从政策信号中显现,将是下一阶段内需驱动战略的核心。
结语:硬科技发展不是偶然,是系统性优势的累积
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既依靠产业组织优势,也源于对“人”的投资和场景的开放。
“真正的竞争力,是让创新‘冒出来’的环境。”
**从DeepSeek到新能源汽车,从AI到医疗器械,中国正经历一轮科技主导的产业重构。**张军强调: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依靠资本,更要依靠人才和制度生态的协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