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稳中向好,多项指标全省领先
在4月22日召开的“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咸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冷劲松表示:
“咸阳市今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
咸阳被赋予“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使命以来,持续深化政策体系建设、优化创新生态。
**2024年全市科技成果落地企业达108家,仅次于西安。**咸阳市科技局局长杨冲锋指出,这些成果得益于“秦创原”这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力。
成立全省首个科技工委,制度保障成果转化
咸阳市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持续发力,率先成立全省首个科技工委,全面恢复县级科技局机构设置,并通过地方立法手段推进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西部地级市中率先颁布实施,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构建“四支队伍”推动成果“快转快落”
咸阳围绕“用才”做文章,构建起覆盖从源头到市场的“四支队伍”体系:
-
科技顾问:聘请59位两院院士
-
科技大使:363位高校院所科技管理骨干
-
技术经纪人:深入一线对接转化资源
-
科技特派员:驻企开展技术服务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成效显著
咸阳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
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51家,高新技术企业746家,分别比2021年增长4.8倍和3.5倍。
同时,彩虹股份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隆新材成功登陆北交所。
“两大创新聚集区”加快布局新兴产业
咸阳加快实施新一轮“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已获批中医药创新聚集区、电子显示创新聚集区两个省级平台。
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落户咸阳高新区,15所高校汇聚,形成罕见地级市科教资源高地。
打造“咸兴武科创走廊”,构筑区域创新带
依托咸阳高新区、兴平、武功三地,构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协同的“咸兴武科创走廊”,强化与西安高新区、航天产业园的联动。
2024年,**将有3所高校科技园和5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落户咸阳,**形成更强的创新集聚效应。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咸阳连续举办**“人才兴咸”大会三届,今年将迎来第四届。
2023年,咸阳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第104位,居全省第二。
咸阳正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将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