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打造2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把脉助产”

江苏打造2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把脉助产”

核心阅读:
科技成果如何跨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概念验证正成为关键环节。自2023年以来,江苏已布局建设2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覆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选方向、建路径、引资本”,一批创新项目在“试验田”中扎根发芽,迈向产业化、市场化。

江苏打造2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把脉助产”


一、有发明,来检验——从“床单”监测到院内联网系统

在江苏省集萃医工交叉研究所概念验证中心,一条特殊的“床单”正悄然改变传统心电图的体验方式。

这款由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澄玉团队研发的“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床单”,将心电检测从“贴电极”变为“睡上去”。
但技术可行,并不代表市场接受。为此,刘澄玉将项目带入概念验证中心进行“现实考验”。

中心安排在医院实测后,反馈显示原“单机版”存在使用盲区。项目团队迅速迭代开发“联网版”,增加多床远程监测、自动报警等功能,获得试点医院广泛好评。

验证前是设想,验证后是方向。”刘澄玉感慨,通过真实场景反馈和数据支持,团队对产品定位与市场路径更加笃定。


二、有需求,来求解——医生提问,工程师解题

概念验证不仅服务于“发明端”,也服务“应用端”。
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曹晓建提出一个现实难题:“能否研发一款更省力、更精准的骨科手术机器人?”

集萃医工交叉概念验证中心联合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等单位,搭建原型系统。实验室内,一个小型机械臂携带动力装置,在半自动控制下完成深部骨组织切割,创口仅为原手术的1/10,验证成功率显著提升。

需求引领创新,验证降低风险。”项目进入技术可行性验证后,迅速获得企业加码投资,推动立项、产业化落地。


三、先试错,再成功——不是每个项目都走得远,但每次验证都有收获

并非所有验证项目都一帆风顺。
东南大学一支科研团队研发出**“柔性射频手套”**,可非接触感应标签信息,原本瞄准医疗与物流领域。

但概念验证阶段,产品暴露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应用门槛高等问题。
验证中心建议其先转型开发“射频腕带”,快速落地使用场景,为后续手套产品积累用户基础和技术优化路径。

失败的验证,也是成功的一种形式。”项目负责人表示,在验证中“花小钱止大损”,比事后推翻更具现实意义。


四、系统化推进,验证成果逐步“开花结果”

为推动科技成果精准转化,江苏省科技厅于2023年出台《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指引》,系统明确了原理验证、原型验证、场景验证、商业验证等四类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全省2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已:

  • 征集入库项目 513 项

  • 开展验证服务 219 项

  • 成功进入中试阶段 33 项

  • 完成成果转让交易 25 项,合同金额达 4.3 亿元

  •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超 7000 万元

概念验证的意义,是让科研从‘可做’走向‘可用’,再走向‘可赚’。”江苏省科技厅平台处处长万发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验证平台服务前移、能力升级、生态协同,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化路径。


结语:小试“把脉”,大成“助产”

从“创意一闪”到“落地生根”,概念验证正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上的“导航系统”。在江苏,一批又一批的科技项目借助验证平台“查方向、找问题、调策略”,在试验田中**“先试错、再放大、后起飞”**,走出一条以市场为牵引、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之路。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