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的“转”机:从平台撮合到场景落地,从机制破题到金融赋能
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正逐步跨越“死亡谷”。通过搭建智能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主体化、探索制度创新、强化场景支撑、构建产融通道,一批关键环节被有效打通,科技成果正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从“人脉对接”到“平台撮合”:智能化提升成果对接效率
在中关村论坛上,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围绕“优质成果—技术需求”精准匹配,构建了专属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持成果的智能化挖掘与推荐。
“过去靠人脉,现在线上平台就能精准找到专家和项目。” 技术经理人朱明光的反馈印证了平台的高效性。
二、让高校成果“转”起来:制度创新激活教师科技潜能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推广“先赋权后行权”模式,先授权教师依托成果创业,后期再按约定回报学校。这一机制有效简化流程,提升了转化效率。
张凯教授团队研发的“凝胶冰雪材料”不到一年实现量产,产品“凉宝”已进入多地市场。
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让技术更快进入市场
企业既是技术使用者,更应成为转化主力军。
毛二可院士团队创办的理工雷科公司承担了成果中试、验证与产业化的中介角色,将“昆虫雷达”推广至农业应用,保护耕地数百万亩,形成了高校技术快速落地的典范。
四、多地推动专利“即用即转”:降低企业获取技术门槛
如重庆市,探索“先用后付费”“一对多开放许可”等专利转化新模式,盘活高校院所专利近1000件,精准匹配3000余家企业,达成转化超1800次,真正让技术资源“用得上、转得快”。
五、用“场景”带动成果落地:创新找准“应用第一步”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找到应用场景。
如踏歌智行公司(北航孵化)切入“封闭场景+固定路线”的无人矿卡运输,实现短期内技术落地,目前已服务500多辆设备,累计无人运行超800万小时。
在广州高新区,氢能环卫车加注系统已实现常态化运行,通过建设加氢站和联合体推广平台,推动氢能产业快速落地。
六、缓解融资难题:搭建科技与金融互信桥梁
成果初创阶段往往“缺资金”,如重庆大学通过“权益约定”模式”,允许科研团队“先转化、后付费”,以3081万元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成功创立“高维智矿”公司。
在山东,“科融信平台”打通科技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数据壁垒,通过“科技报表”变“财务报表”,一唯自动化公司由此获得480万元贷款,完成产品研发与量产。
七、制度牵引,机制改革加速“从转化到增值”
“创新积分制”逐步推广至全国,累计纳入企业52万家,为企业提供专属金融产品“积分贷”,已授信超2000亿元。
科技部指出,要通过评价体系与信用机制,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创新沃土。
结语:成果转化的难点,正成为改革突破口
从“找得到”到“用得上”、从“能转化”到“能落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正从单点推进走向系统建设。平台、机制、企业、场景、金融等多元力量协同共振,正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