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死亡谷” 科技成果“转”机何在?

跨越“死亡谷” 科技成果“转”机何在?

——聚焦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热议

在刚刚闭幕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高促会”)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论坛内外的“高频词”。从政府代表、校企专家到行业投资人,“科技成果如何走出实验室、走进市场”再次成为焦点。

现场,高校展台被“转化意向洽谈桌”包围:有人从政府发改委前来招商,有人来自产业协会争取项目,有人盯上了可进入果蔬大棚作业的机器人……在科技与市场之间,一场场“转化之约”正在上演。


🧭 “死亡谷”之问:成果为何难落地?

科技成果转化常被形象地称为跨越“死亡谷”的过程——从实验室到商品化、产业化,需要穿越资金、市场、制度等多重障碍。

数据显示:

  •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仅为3.9%(2022年),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已达53.3%

市场需求不明确、现金流断裂、团队分裂,成为“死亡谷”中的常见陷阱。如何跨越这道深谷?成为本届论坛上中外专家探讨的核心命题。


💡 机制创新:“先赋权后行权”简流程

北京理工大学张凯教授团队为例,其团队研发的不滴水凝胶冰雪材料成功转化为企业“凝基新材”,产品“凉宝”登陆北京动物园、王府井等地。

转化关键在于学校的制度改革——实行**“先赋权后行权”模式**,先授权教师创业、不入股,后期以股权或收益回报学校。这一模式被视为“解开成果转化第一步”的钥匙。


🔁 校地企协同:一条“共同出题”之路

“企业和高校要共同出题、共同答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

西交大打造的**“科技创新港”集政产学研用金于一体,探索“双院长—双管理—双签字”制度,确保企业在校企联合决策中的主导地位。清华大学“南口国重基地”也正在探索集科研、转化、生活配套于一体的全周期创新社区**。


🧬 人才推动:“小天才”与“大厂高管”更易成功转化?

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在分析多个成功科技创业案例后指出:

  • 来自科研一线的“小天才”

  • 从头部企业离职的“大厂高管”

这两类创业者更有可能突破“死亡谷”,因为他们兼具技术热情、商业思维和组织协同能力


🧩 转化困境:权责分离仍是制度瓶颈

西北工业大学符新伟指出,高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学校、支配权归团队”的二元结构导致管理上的分裂,限制了“有组织转化”的推进。他建议制定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支持灵活、因地制宜的转化路径。


🏭 地方探索:从“孵化”到“产业化”全链条铺设

多地高校与园区已在转化路径上探索新生态:

北京理工大学

→ 凝基新材快速孵化 + 千万元级融资 + 市场“跑得快”

北京工业大学

→ “氢敷料”“氢饮料”等原创项目完成研发并实现量产

上海理工大学

→ 首个“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试点,探索递延纳税优惠机制

韩国汉城大学

→ 建设“区域发展+技术储备+国际合作”三维科技战略模型


🧱 破局之道:市场为本,生态协同

来自教育部、科技部的多位代表强调,要加快改革科技成果管理机制,从顶层设计推进:

  • 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 健全尽职免责机制

  • 加强人事、财务、审计、纪检统筹协调

“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还是‘谁来用、谁出钱、谁负责’。”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 舒华


总结:从“科研导向”到“价值导向”的深度融合

  • 机制创新解开第一步

  • 校企共题共答对接实际需求

  • 技术+资本+市场+人才形成生态闭环

  • 本地孵化+国家战略+全球联动形成转化合力

“把实验室成果变成市场产品,要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机制、平台和人。”

跨越“死亡谷”,正成为高校、企业、园区乃至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命题。而答案,正在实践中逐步揭晓。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