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里“摇瓶子”,论文发了、课题结题了,成果却迟迟走不出校门?面对“上罐子难”“开厂子更难”的科技成果转化困局,湖南正通过制度优化、平台搭建、中试补链、金融支撑、产业承接等多项举措,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 技术经理人:从“科技红娘”到转化中枢
在中南大学科技园,一支约30人的“技术经理人”团队正活跃于校园与企业之间。他们拥有专业背景+市场意识+法律知识+融资能力,被称为科研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催化剂”。
他们不仅寻找好技术、对接好企业,更实行对学校科技成果的**“动态跟踪、清单管理”,全程参与方案论证、价值评估、协议起草、成果落地**等环节。
“每年有约1000项科研成果,最终筛选出有潜力的成果,还需经历‘6:2:2’的专家评审机制。”
——中南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喻晓峰
该园区目前已发布400多项具备转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提升。
✅ “双进双转”:推动校企“双向奔赴”
由湖南省工信厅推动的**“双进双转”活动**(企业进高校,高校进企业)已成为湖南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机制。2024年,该机制促成校企合作项目415个、合同金额4.8亿元,预计未来三年新增产值160亿元。
✅ 中试环节:从“上罐子”到产业化的桥梁
科技成果转化最容易卡在“中试”环节。湖南正加快中试平台布局,目前已规划建设36家中试基地,打造了覆盖成果遴选、可行性评估、试制检测的完整中试体系。
典型模式如中南大学科技园推行的“1中心+N基地”体系,在长沙、株洲、郴州等地与地方政府共建中试平台,并组建专业中试工程师团队,全程参与技术路线设计、生产工艺优化与验证。
✅ 智电谷模式:“一名博士+一个项目+一个团队”
在望城经开区,“智电谷”孵化平台通过“技术+资金”模式孵化科技企业。博士持股参与创业,平台则提供中试设施、人才、设备与产业资源。
其中,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实现从初创到产业化的全过程闭环:
-
2023年完成中试产品内部验证
-
年底下游客户认证通过
-
计划启动产业化阶段
✅ 融资难?“金芙蓉联盟”+信用贷款来支撑
面对“开厂子”高额投入,湖南启动“金芙蓉科创生态联盟”,通过“资金+政策+孵化+产业+资本市场”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为初创企业提供从“0-1”到“2-N”的全周期金融服务。
✅ 宁乡实践:从代建厂房到供电降本
在湖南宁乡市,企业只需自购设备即可快速“拎包入驻”:
-
园区修缮老厂房、降低能耗成本
-
钠邦新能源建成千吨级钠离子电池产线
“我们不需要自建厂房,只管生产,效率提高了,压力也小了。”
——湖南钠邦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首卫
✅ 开拓市场:订单背后有“链主”护航
科研成果再好,也需市场“吃螃蟹”。湖南通过举办产销对接会、场景应用对接会、五首产品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对接市场。
以楚天科技为例,通过股权合作孵化十余家科创企业,并利用其订单资源与品牌背书为初创企业打开市场。
“从品牌弱到年产值三四亿元,就是靠‘链主’资源带动。”
——楚天源创总经理 肖立峰
✅ 小结:从“技术为王”走向“生态驱动”
湖南正从**“政策引导、市场驱动、金融支撑、平台服务”**四个维度重塑科技成果转化逻辑。各地也从过去“招大引强”的“摘果子”思维,转向“培优育强”的“育苗式”发展。
“让技术转化不再孤立无援,让科研人员看到产业的光亮。”
——望城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 刘双富
湖南正用一整套系统化解决方案,把“摇瓶子”的科研成果,真正变成“开厂子”的产业支柱,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