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主要评价解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及其所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最大程度弱化论文的权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将不同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纳入不同系列职级的职称评审条件,通过深化评价改革,推行代表性和多元化成果评价,将科技成果转化的业绩纳入人才考评。
一项项举措,激发了我市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他们逐渐从**“不愿转”变为“积极转”**,主动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一线,寻求产学研合作。
从“不敢转”到“放心转”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消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
“我们研发的人与机器人柔顺交互运动控制技术,已被应用在国内某企业生产的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上。”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该项目科研团队负责人介绍道。
2017年突破关键技术后,企业主动寻求合作,但因条件苛刻,“风险太大不敢转”,合作未能达成。
这类**“不敢转”的情况,以前较为普遍。由于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一旦评估过低或转化失败,存在资产流失与追责风险,科研人员和高校管理者往往顾虑重重。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消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转”**。
例如,重庆大学率先提出“权益让渡”模式,学校评估并收取一定比例资源占用费后,将成果所有权让渡或赋予长期使用权,由完成人自主实施转化。
案例: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朱涛教授研发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2022年向学校交纳294万元资源占用费后,取得相关专利使用权,通过作价与融资共投入5600万元,创办重庆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已应用于石油、地震、智慧高速等多个领域。
此外,我市10家单位还探索**“以权代股”试点**,将知识产权在一定期限内授权给成果完成人,推动成果快速孵化与增值,实现收益权代替股权。
2024年12月,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单位的55项“以权代股”成果集中发布,累计转化金额超8000万元。
从“不会转”到“高效转”
技术经理人帮科技成果找到好“婆家”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因科研人员精力有限、对市场了解不足、缺乏运营能力,容易陷入“不会转”的困境。
此背景下,技术经理人职业群体应运而生。
技术经理人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负责成果挖掘、孵化、熟化、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务、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人员,被称为**“技术红娘”**。
市科技局表示,技术经理人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纽带,当前尚处发展初期,我市已开展积极探索。
案例:重庆科技大学“镁合金绿色高耐蚀原位碳晶转化技术”在重庆高新区技术经理人助力下,与3C电子、汽车、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建立合作,已进入中试与应用验证阶段。
Square One中国创新中心(重庆)落地后,高级技术经理人程玉婵重点聚焦体外诊断产业,已推动重庆医科大学多项成果成功转化和产业化。
此外,高校成果转化初期普遍面临一大问题:“融资难”。
2024年,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成立,首期规模2亿元,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初创企业、科技团队、验证与中试,单个项目最高投资200万元。
案例:重庆邮电大学团队的E波段毫米波成像系统产业化项目,即获得该基金支持。
虽然我市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多项探索,但仍面临堵点难点,如体制机制不完善、落地转化不畅等。
为此,出台并实施了《重庆市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多项新举措:
-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
-
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
-
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优化
-
全国率先将高校奖励科技人员的成果收益比例提高至80%以上
进一步激发成果转化活力,推动科技成果快转、本地转、应转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