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飞向“货架”——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举行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框架下的“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通过 “硬科技展示+生态构建+全球联动” 的模式,展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国实践与国际合作新范式。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飞向“货架”——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举行

一、硬科技“秀肌肉”:从实验室到场景化的突破

  1. 明星展品的技术穿透力
    • 轮腿式机器人(负载100kg续航8小时)和 番茄采摘机器人 等70余项实物展品,凸显高校科研解决产业痛点的能力。例如,轮腿式机器人针对物流、救灾等复杂地形需求,技术指标(载重、续航)直击商业化门槛。
    • 展区地域联动:京津冀(北工大)、长三角(大零号湾)、大湾区(深圳技术大学)等区域成果同台竞技,反映我国创新资源的差异化布局——北京强在高端装备,上海长于生物医药,深圳胜在电子信息。
  2. 民生导向的转化逻辑
    山河湾谷创新区孵化的 智慧环保、仪器装备 等项目(33%已公司化),体现“科研-中试-量产”全链条设计,如空气检测设备从实验室精度到工业级稳定性的跨越。

二、生态构建:破解转化“死亡谷”的四大密钥

  1. 人才体系标准化
    • 发布首套 《技术经理人教材》 ,填补国内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空白,解决“懂技术不懂市场”的痛点。类比美国斯坦福OTL模式,强调专业人做专业事。
  2. 校地企利益共同体
    • 北工大案例:与房山区政府、京城机电签约,形成“高校研发-政府配套-企业落地”闭环。类似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园区+社区”模式,降低转化制度成本。
  3. 资本与知识产权护航
    • 国家知识产权局表态支持,隐含 专利导航与质押融资 等政策工具的应用预期。188项《项目集》中新能源、医药健康等领域技术,需风险投资与专利保护双轮驱动。
  4. 国际规则对接
    • 《全球倡议》推动跨境技术交易规则互认,如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合同科研”模式与中国高校科技园的对比借鉴。

三、全球坐标下的中国角色

  • 输入与输出平衡:既引进欧美高校转化经验(如剑桥科技园),也输出“山河湾谷”“大零号湾”等本土模式,增强国际话语权。
  • 新质生产力试验场:大会签约项目聚焦 机器人、新材料 等领域,与北京市“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形成共振,加速形成产业新赛道。

启示与挑战

  • 下一步关键:需建立 动态追踪机制 ,评估转化项目3年后的市场存活率,避免“展会热闹、后续乏力”。
  • 风险提示:国际 geopolitical 因素可能影响技术跨境流动,需强化“一带一路”沿线科技合作。

此次大会标志着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进入 “生态化+全球化”2.0阶段 ,为全球创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